端午节挂艾草撒雄黄酒 原来是「恶月恶日」让人心惊惊
▲端午节最为人所知的习俗就是吃粽子。(图/ETNEWS资料照)
相信就算不太知道端午节由来的人,一定也吃过粽子,毕竟民以食为天,但如果有外国朋友想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你却一脸「我不知道啊」的窘样,岂不是让别人笑话了。以下整理端午节相关习俗及由来,让你快速变成端午节专家。
端午节之所以要挂菖蒲、艾草跟洒雄黄酒是起源于「恶日」,商周时期,5月所在的「仲夏之月」是夏季禁忌最多的一个月份,人们把5月视为「恶月」,5日则为「恶日」,这和人们对入夏后自然万物开始换季而导致的恐惧心理有关。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天是非常不祥的日子,婚丧喜庆、开工开业等民生事物都会避免在端午节进行,也会进行各种仪式来驱邪避凶。
端午节由来则是源自于爱国诗人屈原,春秋战国时代,屈原在宫中辅佐楚怀王,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却因为才能超群而遭受其他大臣与宠妃郑袖的妒忌,受到很多诽谤与排挤,而渐渐不被楚怀王重用。有一次秦国想要以通婚的名义与楚国建立黄棘之盟,屈原察觉有诈极力反对,但楚王只听信其他大臣的谗言,屈原心灰意冷地辞官自我放逐到汉北,也有说法表示他是遭人诬陷而被贬官流放。
不久之后秦国果然起兵将楚国攻破,楚怀王也惨遭杀害,屈原听闻此消息后悲痛欲绝,认为自己已失去存在的意义,便抱着石头投入汨罗江自杀,当地的百姓被屈原的爱国情操感动,就用竹叶包着糯米的饭团投进江中喂鱼吃,希望鱼不要吃屈原的尸体。相传当时有人想要找寻屈原的尸体,所以就划着船在汨罗江上找,就演变成划龙船的习俗了。
后来世人为了纪念屈原,便在每年的5月5日当天举行包粽子跟划龙舟等仪式,也因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所以这天也叫做诗人节,英文则是龙舟节(Dragon Boat Festival)。虽然屈原英年早逝,让后世十分惋惜,不过他也留下许多值得永世流传的作品,像是《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都对后来的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