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知吃粽子!端午节「恶月恶日」 守5大禁忌可防灾
实习记者孙若蜜/综合报导
后(18日)天就是端午节了,许多年轻人越来越多人不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只剩下放假、吃粽子、划龙舟等欢乐的过节印象。追溯端午节历史,自商周时期人们便视5月为「恶月」,5日为「恶日」,认为这天是非常不祥的日子,因此有了挂菖蒲、艾草跟洒雄黄酒等「驱邪避凶」的习俗;在传统上更认为端午这天诸事不宜,民间也流传着5大禁忌。
连假到了,大家便会想来个小旅行,但端午节这天其实有「游百病」的传说,也就是禁忌结伴出游,来保一年平安健康。
另外,不论是否为了因「信其有」而遵循这个禁忌,其实在难得的假期间,从繁忙紧凑的现代生活中在家与亲友团聚,也是不亚于结伴出游的选择。
避五毒
「五」这个数字在商周时期被视为不祥的象征,蛇、蝎子、蟾蜍、蜥蜴、蜈蚣被称为「五毒」,需要在端午时避免接触。驱五毒成了华人端午节常见的习俗,民间会用各种方法来预防五毒之害,其中也包括了五种植物:艾草、菖蒲、石榴花、蒜头和山丹。
端午节接近初夏,许多人便会想去戏水,但在传统上认为,端午节这天「水鬼」恶气最重,会在这一天找替身「还阳」,如戏水很可能遭「抓交替」,尤其是曾有过溺死事件的水域。
端午节在传统上并不是喜庆之日,而是一个避邪的日子。所以民间流传,如果当天要出门,最好也不要往阴气较重的地方走,像是医院、殡葬场所等。另外,挂上艾草、菖蒲来驱虫避邪、保平安健康也是去除阴气的「习俗」。
忌香包丢失
香包至今仍有许多人会在端午节时使用,古时候,端午节时就有给儿童配戴香包的习俗,希望以此达到类似挂艾草的驱虫避邪作用。据传,香包绝对不能丢失,若是丢了配戴的香包,一年内会迎来大灾难。
这5大禁忌源于商周时期,5月所在的「仲夏之月」是夏季禁忌最多的一个月份,这和人们对入夏后自然万物开始换季而导致的恐惧心理有关。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天是非常不祥的日子,婚丧喜庆、开工开业等民生事物都会避免在端午节进行,也会进行通过这些禁忌来驱邪避凶。
端午节真正广为人知,则是源自于大家熟悉爱国诗人屈原,为避开「五」而改「端五」为「端午」。
春秋战国时代,屈原在宫中辅佐楚怀王,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却因为才能超群而遭受其他大臣与宠妃郑袖的妒忌,受到很多诽谤与排挤,而渐渐不被楚怀王重用。有一次秦国想要以通婚的名义与楚国建立黄棘之盟,屈原察觉有诈极力反对,但楚王只听信其他大臣的谗言,屈原心灰意冷地辞官自我放逐到汉北,也有说法表示他是遭人诬陷而被贬官流放。
不久之后秦国果然起兵将楚国攻破,楚怀王也惨遭杀害,屈原听闻此消息后悲痛欲绝,认为自己已失去存在的意义,便抱着石头投入汨罗江自杀,当地的百姓被屈原的爱国情操感动,就用竹叶包着糯米的饭团投进江中喂鱼吃,希望鱼不要吃屈原的尸体。相传当时有人想要找寻屈原的尸体,所以就划着船在汨罗江上找,就演变成划龙船的习俗了。
后来世人为了纪念屈原,便在每年的5月5日当天举行包粽子跟划龙舟等仪式。也因屈原是一个爱国诗人,所以这天也有了诗人节、英文龙舟节(Dragon Boat Festival)等名称。虽然屈原英年早逝,让后世十分惋惜,不过他也留下许多值得永世流传的作品,像是《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都对后来的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