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多渠道发力 促“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原标题:多方多渠道发力 促“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新华社珠海11月30日电(记者周懿 吕光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实现民心相通,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文化交流。29日在广东珠海举办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传播中国(广东)企业走出去论坛上,中外各界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机遇中的文化交流建言献策

与会人士认为,从世界发展历程看,国与国的交往、地区与地区的往来,首先是文化的交流合作。因此,全方位推进“一带一路”,不仅要关注经济项目等“硬力量建设,还要关注国际传播等“软力量”建设。而打造并形成富有特色又形式多样的精品,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借媒体之力,以旅游为径,通过图书影视、音乐、动漫、旅游等载体传承丝路精神,使之成为各国人民心灵相通的桥梁,也让中国声音广泛传播,让中国理念更深入人心。

借媒体之力,做好文化融合传播

俄罗斯国家报业劳动报》第一副总编辑亚历山大·索科洛夫认为,媒体要积极采用新技术以顺应形势,新老媒体融合是传统的国家媒体强大生命力的自然延伸。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国家媒体生命力仍然强大,而且会由于与新媒体融合而获得更充足、更新鲜的养分。此外,国家媒体还应努力维持读者对民族文化、语言以及历史的兴趣。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中东分社社长吴毅宏在论坛上指出,把握住当前扩大中国在中东国际传播的战略机遇,中国媒体人应在理念、内容和策略上大胆创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作为软实力建设的一部分,中国在中东地区的传播能力提升,需要在深化传播方式本土化、贯彻“一个世界、多种声音”的全球传播理念等方面加强和完善。

以旅游为径,寻找不同文化的共同点

欧中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主席伊什特万·乌伊海伊看来,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大众交流,旅游是最好的途径之一,是不同文化地域间强化共同的价值观和寻找共同点的最佳工具。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相关国家旅游交流合作明显增多,不仅为中国的旅游企业打开了一个巨大的“宝藏”,也为全球旅游业者带来新的机遇。据国家旅游局预计,“十三五”时期,中国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输送1.5亿人次中国游客、2000亿美元的旅游消费;同时还将吸引沿线国家和地区约8500万人次来华旅游,拉动旅游消费约1100亿美元。

乌伊海伊认为,旅游是一个不需要共同语言就能实现沟通的共同的平台。旅游业对欧洲的可持续创造就业、培训和再工业化都非常重要,因为到欧洲旅游的中国人越多,欧洲就会有更多的企业雇佣更多的员工。同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到中国来旅游,就会带动中国的服务行业发展。

以书为桥,连接民心相通的纽带

“讲好 一带一路 中国故事,让中国声音在 一带一路 引起共鸣,让中国故事在 一带一路 深入人心。”广东省出版集团董事长王桂科在论坛上表示,要打造一批“一带一路”好书,让其既成为相关国家共建美好明天的忠实记录,也成为各国人民心灵相通的桥梁与纽带。

广东省出版集团董事长王桂科在论坛上发言

长期以来,我国出版“走出去”的主要方向是发达国家,对美、英、法、德、日等国家输出的图书版权占到了输出总量的70%以上。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出版业版权贸易的方向正在发生改变,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出版合作交流迅速增加,曾经很少见到中国图书的地区正在成为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热土

王桂科表示,2017年,广东省出版集团所属各社加强了与马来西亚印尼、印度、摩洛哥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洽商。今后,该集团将继续依循“立足广东,依托港澳,深耕周边,辐射欧美”的“走出去”思路,拓展“港澳台地区 东南亚华文区 欧美主流市场”的“走出去”路径,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做新贡献。

(原标题:多方多渠道发力 促“一带一路”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