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少恶法该修了

(图/本报系资料照)

台北市「培诺米达幼儿园」爆发教师连续性侵女童案,媒体在案件发生初期,碍于《儿少法》无法公布幼儿园名称,导致不知情的家长持续送孩子到校,让嫌犯有机会继续性侵学童,时间超过1年,至少20人受害。如今,该嫌犯一审遭判28年,完整案情才公诸于世,粗糙的《儿少法》,俨然已成掩盖黑暗角落的帮凶,赖政府不该视而不见。

这起性侵案源于2022年7月,有女童遭在园内任教的园长之子毛畯珅猥亵,警方获报后,媒体第一时间即掌握讯息,但在《儿少法》「不得揭露足以识别儿少身分资讯」约束下,只能以「北部某幼儿园」带过;加上当时柯市府教育局消极以对,家长浑然不知孩子身陷狼窟。直至隔年7月,又有女童反映私处遭碰触,检警获报搜索幼儿园及毛男住家后,起出600多部幼童性影像,追查后粗估至少有20人遭性侵、猥亵或拍摄不雅影片。

行政部门的应作为而不作为当然有严重疏失,但令人更不解的是,为何嫌犯及幼儿园名称直到今年才被揭露?媒体明知幼儿园存在性侵事件,为何只能袖手旁观?

其实,不是媒体怠惰,而是实务上只要报导类似案件,就算只露出犯嫌姓氏,经常就会被依违反《儿少法》开罚15万;久而久之,「不想被罚就别报导」成了媒体的自保守则。这种几近「制度杀人」的法规,甚已引发英国媒体BBC关注,于近日大篇幅专题报导,唯独我国行政与立法部门仍在继续装睡。

儿少法,多少邪恶假汝之名以行?当一部号称保障儿童及少年权益的法规,反过来成为侵害权益的保护伞,这套既粗糙又伪善的恶法,是该出手修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