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独具 文人菜谱以美食展风骨
中国文人多爱谈吃也多能谈吃,文人菜谱不仅着眼于好吃,更往往带着风雅甚至禅意,以东方哲思入菜,既以品味衡量美食,也以美食具体展现文人风骨。
清文人袁枚的《随园食单》虽不是文人菜谱的第一本,也不是最后一本,却是流传最广的一本。他曾坦言自己好吃,「每遇佳肴,必命家厨登门求教」,毕40年之功于一役,因此其菜谱可看、可做、可食,且开篇就提出「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作《须知单》。」阐述了20项烹饪的基本准则,从选料、火候、器具乃至时节,均条理清晰。
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可谓他在饮食文化上的才华展示,他也开宗明义指出:「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馋,基于生理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乎艺术的趣味。」梁实秋对吃甚有坚持,不想吃的即便名气再大也不碰,例如狗肉;对喜欢的食物,他描述起来就非常动情,例如写致美斋的煎馄饨「每个馄饨都包得非常俏式,薄薄的皮子挺拔舒翘,像是天主教修女的白布帽子。」
被公认为当代名家中最后一位风雅独具的文人美食家,汪曾祺尤其把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学拉近,《汪曾祺谈吃》把民间小巷中的特色小吃娓娓道来,如〈五味〉中谈甜,「四川夹沙肉用大片肥猪肉夹了洗沙蒸都极甜,很好吃;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不仅是食物的酸甜苦辣,更是生活画卷。至于东西方的差异,汪曾祺以臭豆腐为例指出:「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