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应川》新军事战略以「和」为贵

近期,蔡英文总统勤访部队,视导汉光演习,并要求国防部长参谋总长要建立一套改变文化的「军事战略」。但她所谓的军事战略何指?并没有确切的指导及解释,对于曾涉猎实际建军规画者,都是一头雾水,认为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对于此定义不明的「军事战略」文化,有两个不同的假定面向。其一是正统的所谓「战略文化」;另一则是符合现今社会的「军队观」,意图颠覆并改造军中文化,使军队管理更贴近现今台湾民主社会,并接受社会大众监督检验。若属后者,那将是举世没有的创举,改变了军队的本质,对国军确属一场灾难。反之,若欲提升军队的效能,应改变的不是军队,而是社会的观念

正统的所谓「战略文化」,是战争历史文化沉淀下来的战略思考方式,可以是一个民族独有,亦可能是世界军事通用的经验传承。在现今国军中的「战略文化」最显著的有两支流派,一支是以《孙子兵法》为核心,代表中华战略思想的古代兵经;另一则是西方兵圣克劳塞维茨的《拿破仑战史》的精华,且经由波湾战争后的「军事事务革命」的形塑。但这两支的思想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波湾战争时,美军打的是最现代化的战争,而引用的战争原理却是最古老的孙子兵法。

这印证了战争的形态总会改变,但战争的原理原则、战略的思考方式,以及传承的战略文化不会改变。那么我们可以改变的是什么?是基于战争形态及情势变迁而修订的军事战略。

所谓「军事战略」其核心在「建力」,即「武装力量建设」,这是国防的基础力量。作战即「用力」,在发挥力量压倒敌人。策定「军事战略」的思考程序,须先经国家情势判断,确立「国家目标」,基此目标设计手段,这就是「军事战略」。无可讳言的,两岸关系发展至今,在国防上仍延续内战情结,至今仍以大陆为假想敌。但形势已变,大陆的军力无论军工建设及武装力量建设,不但国军已无法与之比拟,即使强大如美军者,亦难以遏制中共的崛起,故国军在「军事战略」上,仍一味地采取对抗,终究会败亡。

记得前国防部长俞大维临终前问时任参谋总长的刘和谦:「战略的精义是什么」?那即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俞部长此问,是留给台湾为政者的。他此言,可媲美德国参谋总长史蒂芬临终遗言「加强右翼」,但后继者小毛奇并未贯彻,德军终在马恩河会战失败,断送国家前途。而俞部长之言意在不要驱使军人作无谓的牺牲,最后乃至葬送整个台湾。按战略原则的解释,即当战略手段无法支持战略目的时,则应调整目的以配合手段。

上述的概念亦为《孙子兵法》和平发展的精义。孙子曰:「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应用到现况,台湾对两岸和战的选择,「和」的最坏状况是「一国两制」,而「战」的最坏状况是台湾毁灭,这样的战略选择,你觉得应如何选择呢?

(作者为中华战略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