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音型听损」是隐性遗传 1000位新生儿就有1中镖!

▲感音型听损是「隐性遗传」,无症状父母也会生出听损儿。(图/示意图,非文中当事人记者姜国辉摄)

记者严云岑台北报导

根据统计,已开发国家每1000名新生儿中,至少有1人出现「感音型听损」,若未在6个月内治疗,不只口语表达,连阅读能力皆受影响。由于先天性听损有2/3可归因于基因遗传,中华民国慈善协会今(30)日捐赠300万给台大儿童医院,成立「听力守护计划」,协助听损儿进行基因检测,确定致病基因,及早确定治疗方式,并降低第二胎生出听损儿的机率

台大医院耳鼻喉主治医师吴振吉表示,听损可分为传音型听损与感音型听损,前者主要是中耳炎反复发作导致,后者则为先天性遗传。

吴振吉提到,台大医院研究儿童研究儿童遗传性听损及国人耳聋基因检体库发现,儿童的基因变异以GJB2、SLC26A4与粒线体12SrRNA最为常见。由于感音型听损多为隐性遗传,家族史不明显,未来透过基因检测,就能发现先天性基因异常听损儿,避免延误早疗时机

▲中华民国慈善协会日捐赠300万给台大儿童医院,成立「听力守护计划」。(图/记者严云岑摄)

根据中华民国儿童慈善协会统计,去年共有188位孩童「听损儿童敏感度节奏感课程,分别来自176个家庭,其中仅有1户家庭父母也是听障,其余双亲皆正常。但调查中,却高达12户家庭、24人,手足间有听力障碍,希望透过基因筛检揪出致病原因,避免下一代再受害。

卫福部国健署自2012年起,已全面补助新生儿听力筛检,5年内共筛出3500名听损儿。台大医院听力师黎慧婷表示,一旦筛检为过,会要求在3个月内复诊、6个月内开始矫正,一开始会先给予助听器辅助若连90分贝以上的声音都听不到,才会在1岁以后植入电子耳,术后若持续接受语言复健,未来有很高的机率,听说能力能与常人无异。

中华民国慈善协会捐赠的300万元,将可协助200位听损儿进行基因检测、给予完整的家族复发率咨询,以及提供关于听损成因与预后的关键资讯,以协助医疗人员家长告充分掌握病程。未来协会也会设计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案教材,让听损儿能接受长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