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北风与太阳 空屋税能救北市东区商圈吗?
北市东区商圈闲置店面近期持续增加,引发外界关注,市政府拟在「台北市房屋税征收自治条例」中开征「空屋税」。北市府认为房屋是社会资源,应保障自住者轻税,持有多户者高税,若房屋完全不使用则课重税。目前台北市房屋税率包含自住、营业用、非住非营,若以上皆非,就定义为空屋。市府规划中的空屋税,是针对闲置1年以上的房屋,课征重税,其中包含店面及住家,初步规划的税率比持有3户以上的3.6%还高。
外界认为空屋税的规划,是一石二鸟之计。在店面方面,目的是逼房东降租,来使商圈复苏。但业者认为,空屋税对店面效果有限,因为店面的房东是用资产价值来思考,一旦降租金就使店面价格减损,损失动辄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考虑的最后结果可能仍是不降租,宁可店面空置,缴空屋税也比资产减损划算。此外,店面要规避空屋税也不难,一年之中只要有一两个月租给特卖会、花车等业者,甚至房东自己摆上几台自动贩卖机,都可避免被认定是空屋。
空屋税之所以从救东区商圈祸延至闲置住宅,外界认为主要是因为社会住宅兴建速度缓慢,进度严重落后;想用空屋税逼出空屋直接转移为社会住宅。但业者认为市府如意算盘不会成功。主要是目前北市的闲置住宅,大多是中大坪数、高总价住宅;这些房子的屋主大多是基于资金配置而购置,目的在等房价增值出售,并不想出租。加重房屋税,只会让屋主卖房子,不可能拿出来作为社会住宅。业者甚至认为,台北市若祭出空屋税,老屋将首当其冲,屋主并非不想出租,而是屋况太差,租不出去;如果整修须花一大笔钱,因此许多老屋的屋主买了新屋,让老屋空着等待都更。
因此,想救北市东区商圈,祭出空屋税,就像北风与太阳寓言里的北风,狂吹猛吹只让路人衣服裹得更紧,丝毫不能奏效,甚至伤及无辜。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J. Toynbee)在其巨著「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主张每个文明都会经历诞生、成长、衰落和解体四个阶段。不过,文明的这种周期性变化并不表示文明是停滞不前的。在旧文明中生成的新生文明将会比旧文明更有所进步。文明兴衰的基本原因是挑战和回应。一个文明如果能够成功地回应挑战,它就可以让新文明诞生和成长;反之,如果不能成功地回应挑战,那么它就可能走向衰落和解体。
商圈的演变与文明的演化相近。在1970年代中期以前,忠孝东路四段沿线还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景观,直到忠孝东路三、四段陆续通车后,东区才成为台北新兴商业中心,这是东区商圈从诞生到成长的阶段,捷运板南线的完工通车,更加速了东区商圈的蓬勃发展。东区商圈,一般认定的范围指复兴南路以东、光复南路以西、市民大道以南、仁爱路以北之间,曾经是大台北地区最繁华、最昂贵的街区之一。
东区商圈也如同文明演化,逐渐走向衰落。东区商圈的衰落,一般都归罪高房租逼走店家;事实上,东区商圈衰落如同文明的衰落都是面临挑战,没有做好成功的回应。挑战来自邻近的信义计划区商圈,宽敞的道路、崭新的大楼相对于东区狭窄的巷弄与老旧的建筑,如果没有特殊的元素,势必难以对抗信义计划区新商圈的吸引力。西门町商圈的复苏,又雪上加霜地吸走另一部分人潮,在两个商圈的夹杀之下,东区商圈陷在高房租、少特色的衰落困境中。
诚如我们前面所说的,空屋税像是北风,只会带来负面的效果,东区商圈复苏需要的是太阳,要让店家有活力、让游客觉得温暖可亲,愿意再回来。一个商圈如果能够成功地回应挑战,那么它就会使商圈复苏和成长,东区商圈要向北市三大人气商圈学习而不是抄袭。永康商圈标榜回归「人的温度」,宁夏夜市随时保持危机感,西门町商圈老房东与店家互为生命共同体。据闻东区商圈正在积极筹组「忠孝复兴顶好商圈发展协会」,预计招收500个会员,甚至有文创造街的行动正在进行中。
东区商圈的复苏,用汤恩比巨著「历史研究」来建言,或许太吊书袋子,那么,北风和太阳这个家户喻晓的寓言,相信北市府官员都能明白。奉劝柯P和市府官员们,停止「空屋税」的馊主意,回过头来与东区店家、房东一起协作,发掘东区商圈特色,打造东区商圈新文化,才是让东区商圈复苏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