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从习近平访欧预测全球政经情势转向
习近平访问匈牙利,双方签署包括高铁、电动车、电池、核能等18项合作协议。图/新华社
暌违五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再度访问欧洲。各界关注的除了习近平获得的接待规格,此行达成怎样的战略目标,及其对未来全球政经情势造成的影响,更是各界讨论焦点。从结论来看,习近平此次欧洲行,不但将有助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方案」的推进,更有可能让国际秩序进一步朝向多极化发展。
在短短的五天六夜行程,习近平访问了法国、塞尔维亚、匈牙利等三国四地,期间和法国发表了共四份联合声明,签署近20项双边合作文件;和塞尔维亚签署「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联合声明,使塞尔维亚成为首个和中国大陆签署此声明的欧洲国家;和匈牙利签署包括高铁、电动车、电池、核能等18项合作协议,并与匈牙利升级为「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即使不少西方媒体认为,以裂解欧盟团结为主要目的之习近平访欧行,并不算成功,但客观来看,此行可说是中国外交战略的有效实践。
从政治层面来看,习近平针对几个全球高度关注议题的回应,占据了道德高地:一是正面回应法国,同意以今年7月举办的巴黎奥运为契机,倡议奥运期间,推动包括俄乌冲突、以哈战争,甚至以台海为主的东亚紧张关系的缓解,以促成「全球停火止战」;二是再次强调应落实1947年联合国181号决议的「两国方案」,在支持恢复巴勒斯坦民族合法权利前提下,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
基本上,全球、特别是欧洲,对于2022年2月爆发、拖沓迄今的俄乌冲突,不但早已感到不耐,更忧心俄乌冲突升级为欧洲战争。2023年10月发生在加萨走廊的以哈战争,不但让全球各地的种族对立仇恨激化,以色列造成许多无辜难民伤亡的过激报复,更让全球挺巴勒斯坦的示威潮蔓延扩散。习近平透过对「奥运止战」及「两国方案」的呼吁,一方面可增加欧洲对中国的正面印象;另一方面则可凸显美国在这些议题上的独霸与专断。
事实上,就在习近平结束访欧当日(5月10日),联合国就以压倒性多数表决,同意让巴勒斯坦人在联合国享有更多权利,并支持他们争取正式会员资格。然而,美国在之后安理会的必然否决,势必让美国遭受更大的国际舆论压力;同时,显示上述「中国方案」不但符合国际法理,更具有道德上正当性。
从经济层面来看,由于近来欧美大肆批评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所谓「新三样」,在接受政府补贴的同时倾销欧美市场,损害欧美权益。因此,此次习近平透过中法经贸合作的加强,例如进一步开放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或提高空中巴士(Airbus)在中国产能等举措,以利法国等欧洲企业进一步进入中国市场,借此缓解欧美对中国产能过剩的质疑。
与此同时,在习近平表示要扩大与匈牙利经贸合作的宣示下,中国「新三样」相关企业、特别是电动车,表示将扩大对匈牙利的投资。此举不但有利匈牙利成为中国之外、全球电动车等「新三样」最重要的供应中心,更可透过中国企业的欧洲在地化,避免产能过于集中在中国。
由于欧盟和美国不但为价值同盟,更是战略同盟。因此,习近平近期乃至此次对欧洲国家的个别拉拢,很难立即扭转中国和欧盟的关系。然而,随着美国自前总统川普以来在诸多涉欧事务的独断与强硬、中国战狼外交的偃旗息鼓,以及欧盟急需重振经济等因素,更多欧洲国家开始思考战略自主─至少在经贸领域─拥有更多主导权的可能性。而这样的情境,将有利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推动。
中共认为,二战乃至冷战时期,国际社会的主流论述是「战争与革命」;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论述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然而,中共以为,由于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的横行,以致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作为文明大国、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中国,必须提出有自身特色的外交方案,让国际秩序回到「和平与发展」正轨。基于此,2017年中共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纳入十九大报告后,强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特色大国外交」,自此成为中国外交的顶层设计及战略方向。
总的来说,从近年来中国加强与欧洲各国元首的互访,到此次习近平的访欧,都揭示了中共希望以欧洲作为杠杆,以平衡美国打压围堵的战略布局。如果北京能借由即将到来的「习普会」,促使俄罗斯在奥运期间停火、甚至推动俄乌和谈,则不仅代表中国方案相较美国方案更能解决国际纠纷,更意味全球政经情势,将呈现新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