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增加投资,强化医疗体系是朝野合作试金石

长期以总额预算控制健保支出,已经造成台湾医疗体系长期缺血。图/本报资料照片

这次总统大选,到了选战最后阶段,对于全民健保长期投资不足,竟然异军突起成为选战的另一个焦点。起因在于选战初期,执政党的竞选团队认为,高达9成的健保满意度,不可能成为话题。没想到国民党的一句「废除巴氏量表」,立刻引起民众的共鸣。接下来在野党纷纷「出大绝」,首先是提出医疗保健整体支出应占GDP 8%以上,以目前只有6.4%的水准,每年要增加投资4,000亿元以上,其后再以保障健保点值一点一元,迫使执政党团队不得一一回应。

简单的说,这次在立院获得较佳成绩的国民党与民众党的诉求,确实点出了台湾医疗体系的问题,就是长期以总额预算控制健保支出,已经造成医疗体系长期缺血、医护人员过劳,再不思改革,未来急重症病人的照顾、外科手术以及给付偏低的部分内科、小儿科、感染科等,势必面临招不到年轻医学系毕业生的窘境。更重要的是,总额预算的错误政策,造成癌症病人新药得不到给付,付得起的动辄数十万、上百万,付不起的,只好早点面对死亡。许多医师不敢告诉病人目前已有许多新药可以延续生命,结果是台湾的主要癌症存活率,大幅落后已开发国家。

迈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纷纷以「可治疗疾病之死亡率」为标准,来衡量医疗体系的品质以及新医疗科技的可近性。这个指标的国际比较自2015年首次在知名医学期刊《刺络针》发表以后,台湾连续几年的成绩,都大幅落后先进国家,尤其是与我国长年竞争的韩国。由于台湾并不是国际重要卫生组织成员,所以尚未建立相关的统计制度,因此可以有借口稍微自我安慰,不过执政党过去几年来,一直用「台湾健保世界第一」来向国人宣示,而不知我国的医疗体系在长期投资不足的情况下,早已千疮百孔,只剩下「便宜」和「方便」这两项尚可堪慰的世界冠军。

我们先回顾蔡政府过去七年来的健保政策,主要是受惠于马政府时代的二代健保增加了补充保费之后,健保财务迎来了十年的好光景,不但不需要涨价,还破天荒降了一次费率。而执政团队对健保的论述只有两大主轴:其一,全民健保世界第一,因此只要用「新制部分负担」来抑制浪费,就可以永续经营;其次,继续以总额预算制度来控制医疗费用,以避免健保财务入不敷出。其结果就是健保的紧缩造成医疗资源左支右绌,最有感的当推两位在野党总统候选人,在COVID-19双北爆发疫情的高峰期,连号称全国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台北市都自顾不暇,迫使新北市病人转送到桃园以南。正是这个原因,这两位候选人推出的医疗政策让人特别有感,也间接表达了在野党对蔡政府执政七年多来,无视民间疾苦的指控。

新政府虽仍由民进党执政,但立院生态已变。过去,只要执政团队提出要调涨保费,在野党一定在立院发动全面攻势,主导政策的卫福部长被迫下台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如今则不然,既然两个在野党都有改革医疗体系的主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呼吁新政府要把握这次的黄金机会,摒弃成见,以在野两党的政见为基础,提出全面性增加对医药卫生体系投资的政策与方针,并落实赖总统竞选期间的承诺,立即在520之前就召开「优化医疗体系,改革健保给付制度」的全国扩大会议,以凝聚朝野共识。而且这些政策必须在新政府上任后的第一年,就付诸执行,才能对年轻世代的医护人员送出一个非常正面的讯息,让未来第一线医护人员不再血汗,可以在合理的待遇与工作环境下照顾病人;癌症病人的新药不必再等两年,而给付范围不再因财源不足而限缩;各大医院的急诊不再挤满等不到病床的病人。

而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一次的努力,我国的健保制度能够重回开办时的荣景,真正让所有人民不分年龄、性别、种族、信仰,以及社经地位都可以得到应有的高品质医疗照护,而免于因病而贫,或因付不起钱而必须放弃治疗的困境。

新政府虽然必须面对在立法院失去多数席位的执政环境,但增加对医疗体系的投资,是朝野已具的共识,新政府应掌握契机,让朝野合作成为可以造福民众、增进人民健康的试金石。(本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