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试阅就掉泪」 特殊职人漫画《小丑医生》的幕后历程

「第一回就让我哭了」「光试阅就掉眼泪」,这是不少读者看过《小丑医生─ 最后一次说再见》(以下简称《 小丑医生 》)的感想。台湾少女漫画天后柯宥希与小说家逢时破天荒合作,讲述一位17岁的高中生,在医院扮演小丑医生,带给病童欢笑,进而面对自身生命难题而获得疗愈的故事。清新温暖的画风,表面披着少女漫画的皮,探讨的还有「如何说再见」的底蕴。既有漫画的娱乐性,也能疗伤曾失去至亲的人们。

图、文/镜周刊

《小丑医生》灵感来自镜周刊的人物报导,由镜文学统筹故事孵育开发。专业编剧及小说家逢时负责原着剧本,柯宥希进行漫画改编、把主干故事长出更多细节。这是镜文学首度跨足漫画领域,把IP授权给尖端发行单行本

小丑医生是台湾真实的特殊职人,由培训过的红鼻子小丑医生进入医院在儿童病房散播欢笑,透过表演,让病童找到面对病痛的力量及对生命的热情。但小丑医生服务的对象不只是病童,还有长期在压力锅下的照顾者。

而《小丑医生》漫画则描述17岁的女高中生,因为逃避医院病房死亡迫近的气氛,错过了见妹妹的最后一次机会,直到她决心加入「小丑医生」培训,透过学习面对遗憾和说再见,将欢笑带给更多和妹妹一样的病童,也让自己获得疗愈。

为何以17岁的女高中生为主角?逢时表示,除了这是柯宥希擅长的少女漫画风格,也因为年纪轻的主角可以传达更直接的勇气,「17岁才会比较冲动,她会想要弥补。一个23、24岁的人可能会寻求不同的方式处理,或者她的伤痛会更深层。比如说一个妈妈失去了一个小孩,就会是不一样的处理方式。」而妹妹的死亡,也许是女主角人生中面对的第一个死亡,但十几岁的人可能不知道要如何道别,这也是如此设定的原因

至于少女漫画的必要元素,除了女主角,当然也有帅气男主角,两人是在小丑医生培训课里的搭档。《小丑医生》企划范轩表示,虽然主轴是讲小丑医生,但漫画里仍有不少粉红泡泡,「女主角个性硬梆梆,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柯宥希把男主角塑造得阳光还带点调皮,他让女主角知道怎么笑,怎么轻松跟其他人互动。这部分用文字可能不好表达,但用漫画可以做很好的呈现。」大辣辣的男主角与拘谨的女主角形成互补,爱情线也是《小丑医生》的看点之一。

漫画制作前期,镜文学团队进行了约四个月的田野调查,主要是访谈小丑医生,并在医院观察小丑医生的巡演。小丑医生对重症病童有多重要?逢时说,当初她在医院看到一个在化疗的小男孩,「小丑医生都还没到他房里,他就已经在走廊推着点滴架,母亲跟在旁边,迫不及待想看小丑医生跟别的小孩玩。」男孩一路用眼睛贴着病房细小的门缝,后来小丑医生终于到他房间,小丑医生离开后男孩又继续跟。巡演一次三小时,每间病房的孩童仅拥有五到十分钟的小丑医生,「但他最期待的事好像就剩这了」。

柯宥希则观察到:「小丑医生表演时,我看到一位父亲拿着手机拍孩子笑的样子,因为小孩开心家长才会开心。」一周两次的粉墨登场,儿童病房多了笑声,也舒缓父母的紧绷心情。

而镜文学团队在调查文献时也发现,父母面对重症的孩子,往往会把照顾的重心放在他们身上,但重症病童其他手足的情绪反而不易被照顾到,在过程中可能会感受到忌妒与焦虑,也不知道如何面对兄弟姊妹的死亡,「《小丑医生》故事像述说当时被留下,不敢说再见的那个人。」逢时说,每个有孩子离开的家庭,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人。

《小丑医生》女主角从一开始害怕面对妹妹的死亡,到成为小丑医生,最后终于能够跟妹妹「好好说再见」。逢时回忆,小时候也有类似的记忆,20年前爷爷罹患血癌末期,因为怕他不肯治疗,所以大家瞒着爷爷,不让他知道病情。而癌症需经过痛苦的化疗,爷爷似乎也体贴子女,从不过问病情,直到最后返家离世。

「每个人都不提,没有让爷爷知道自己的生命在倒数,没有问他想做什么。」逢时如今再看,「如果能重来,我会希望大家老实跟他讲,问他有没有什么心愿。」她说,爷爷是退伍老兵重病时有许多同袍前来看他,却因为怕病情露馅而不开放探访,「爷爷过世后有很多老兵来告别式,都在灵堂哭了。」

后来逢时进行《小丑医生》田调,跟着小丑医生在医院表演时,那段记忆又浮现脑海,但病房的颜色从灰暗变成彩色,让她以更正向的方式看待那段时光,「如果能重来,我其实很想跟爷爷说,你想不想再跟这些人再见一次面?即使是最后一次,也要让爷爷跟他们说再见」。

《小丑医生》由漫画家柯宥希与小说家逢时共同合作,由逢时撰写原着剧本,柯宥希进行漫画改编。过去柯宥希都是一人包办故事、分镜绘图,这是她第一次跟小说家合作。两人的合作方式是,逢时先写总纲与每一回的单回大纲,柯宥希把文字吸收消化,再写每一回的漫画脚本,包括细节的台词与角色的动作,最后再分镜绘图。

「刚开始的磨合最辛苦。」柯宥希表示,漫画一回20页,但第一回逢时写了近40页的剧情,如果要将故事画完大概要70页,必须删减故事,「可是她写的东西又很重要,没画出来会很可惜。」第一回需要把所有的情绪建立起来,讲述的是女主角为何要成为小丑医生、与爸妈的关系及逃避重病妹妹的过程,逢时用文字讲了不少人物的心路历程。柯宥希说,「如果你用小说的方式讲,读者看漫画会看不下去,所以能演尽量用演的,能用旁白带过就尽量带。」漫画是纸上电影,还是要靠画面来说故事。

逢时则表示,「一开始的写法是尽量把资讯量丢过去,但第一回宥希画出来后,我们就觉得不行,必须要砍东西。」东西被拿掉,对小说家而言会不会很痛苦?「其实不会。文字虽然可以完整述说人物的心境转折,但资料量过大,用图像反而可以用一、两张图或眼神带过,完全是不一样的表现方式。」

柯宥希则笑说,在篇幅有限的情况她告诉自己:「如果要增加页数就是我的问题,是我自己功力不够。」因此两人必须不断沟通,才能去无存菁呈现最精致的作品。「小说可以讲的内容非常广,这也是我羡慕的地方。」她认为可惜的地方在于,「逢时写的大纲如果要演的很完整,《小丑医生》要画三本才够。」

将庞大的故事浓缩成一本漫画,柯宥希原本担心读者会觉得节奏太快,反而不易被感动,但从目前读者的反应来看是「多虑了」,甚至不少人光看试阅的第一回就掉下眼泪,这也跟漫画家的功底有关。

柯宥希擅长描写人跟人之间的关系与情感,「虽然我画的是少女漫画,但我的故事本身还满沉重的,可说是披着少女漫画皮的青年漫画。」如同《小丑医生》主角虽是年轻的少男少女,除了有少女漫画的爱情元素,探讨的还有更深层的「如何说再见」的底蕴,以及亲情的羁绊。

尖端出版社副总编辑江美云曾形容,柯宥希最厉害的是「说教于无形间」。柯宥希对此则比喻,「这有点像看宫崎骏动画,里面每个小孩会有礼貌的敬礼,但观众不会觉得突兀,这就是一种无形的说教。」《小丑医生》也有寓教于乐的特质,让读者「又娱乐又疗伤」。

「镜文学已经把田调做得很完整,我只要专心把故事演得感人就好。」如何把故事演得感人?柯宥希说,必须要「想很多、想太多」,「故事所有人物的心思你都要顾虑到,才不会忽略到谁。」创作者最重要的特质是同理心,需要照顾到每个角色的状态,这也是柯宥希处理情感细腻的原因。

「有很多读者跟我说:『因为妳画了这部漫画,我才知道小丑医生这个职业』。」这是柯宥希盼读者能从这部漫画获得的事。如同她去年宣布暂停《有何不可》连载,投入《小丑医生》时说:「小丑医生是一个很需要爱的职业,他们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资源,我有这个机会能为小丑医生画一本漫画,让社会大众更了解小丑医生这个职业...」

漫画虽告一段落,小丑医生的故事还在延续,儿童病房的笑声会一直传递下去。

更多镜周刊报导【小丑医生漫画(番外篇)】漫画女主角原型 来自报导中的真实人物【小丑医生漫画(番外篇)】青春期曾迷惘 柯宥希:《幽游白书》救了我台湾讽刺漫画第一把交椅 黄色书刊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