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交12号线西延伸今年开建!从地铁9号线到12号线,将给上海松江带来什么
2007年12月29日,被称作“沪郊第一线”的轨道交通9号线在松江通车试运行。随着报站声响起,地铁车门打开,人们如潮水般涌入,兴奋、新奇,不少松江人将它比作一道世纪飞虹,横跨沪松大地。
2021年6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办“五个新城”系列发布会,聚焦松江新城建设。松江区领导说,“今年将实现轨交12号线西延伸开工建设”。这一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松江居民更是雀跃不已。郊区群众对于一条地铁线的渴求期盼,市区居民或许难以感同身受。
松江新城作为2001年上海市“一城九镇”建设试点,是全市启动建设时间最早的郊区新城。交通,是一个地区发展的血脉。十几年间,轨交9号线给松江带来了什么?未来,轨交12号线将为松江新城带来什么?
10年间导入百万人口,工业大发展
纵观城市发展路径,地铁和产业,两者相辅相成:利用轨道交通的大运量功能,解决城市已有交通紧迫问题,即SOD(客流追随型)模式;通过修建轨道交通吸引客流,引导城市的发展,即TOD(公共交通导向型)模式。如果从地铁规划角度,来看松江新城的城市肌理更新和发展,脉络更加清晰。
2007年12月29日,轨道交通9号线在松江通车试运行。9号线从设想、筹划到一期、二期、三期(南延伸)工程建成通车,历经整整14年。它是迄今为止松江历史上工程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涉及面最广、社会影响最深的市政工程。在推进过程中,不是没有出现过针尖对麦芒的交锋。
当年,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市区建成运营的只有1号线,2号线,3号线还在建设中。郊区建地铁,在当时不少人看来是“天方夜谭”。客流从哪里来?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松江全区户籍人口约50万,常住人口仅64万。在沪郊松江修建地铁的必要性被反复论证,一直到松江大学城落地,可预见会有一大批大学生入住,这才“一锤定音”。
在轨交9号线的带动下,九亭、新桥、松江城区等区域的工业厂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松江区常住人口达158万人之多,增加了近百万人口。城市建设规模迅速扩大:仅10平方公里的松江老城,发展为近100平方公里的新城。实践证明,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固然有客观规律,但轨交等规划对新城发展的带动作用,仍不可小觑。这也是规划先行的意义所在。
以轨交9号线为核心的交通线网形成后,增加了松江区沿线土地的开发强度和土地利用价值。轨交9号线佘山站附近的国家级佘山旅游度假区在“地铁效应”下,迎来大发展,欢乐谷成为上海旅游的“目的地”。
2012年12月,轨交9号线南延伸段实现通车运营,与沪杭高铁相接。沿线松江体育中心站、醉白池站等站点采用高密度、综合型开发,繁荣了松江老城区的商业。
地铁9号线也是市政府对新城发展支持的重要体现,还有土地指标倾斜、财政支持等一揽子政策。据了解,2003年,松江土地指标占上海新增量的30%,比浦东都多。
形成具有统领带动作用的城市中心
去年,沪上体量最大的商业综合体——南翔印象城MEGA开业试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首日涌入30万消费者,去年国庆期间,最高创下单天2300万元营业额。其背后是对TOD模式的成功运用:轨交陈翔公路站是中国轨道交通史上第一条在既有线路上加站的地铁站,其所在的地铁11号线又贯通浦东-嘉定,最远可达江苏花桥。
当时,松江区与印象城也已达成初步意向:印象城要在轨交9号线松江大学城地铁站附近布局,填补松江区高品质商业的不足。
高端商业地产在郊区地铁站周围频频落子,是在迎合郊区消费升级的趋势。但从新城发力的角度思考,在建设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过程中,郊区不仅仅是要大力发展制造业,势必也要同步发展现代服务业,甚至是在集聚总部、研发类企业中,打造亿元楼林立的特色商务区——唯有这样,才能称之为综合性节点城市,成为经济新增长极。
作为上海首个建设的新城,松江新城既有先发优势,又难免因为“试验田”的性质,使得轨交9号线更多体现在对沿线土地地价的带动,缺少轨道交通与周边土地利用的深度融合,经济密度低。因此,松江区近年来围绕轨交9号线站点进行开发利用——建设九亭站的金地广场,松江大学城站的印象城……在现有的条件下,利用商业综合体,形成商业中心节点。
但对照新城要建设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要求,松江仍需要一个城市中心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的核心统领区域,带动产业聚合式发展。《松江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显示,松江新城将形成“一廊一轴两核”空间发展格局的规划,打造“双城融合”核心功能区。松江拥有13所大学、十余万师生,推动松江新府城和松江大学城深度融合,强化G60科创走廊大学科技园创新策源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加速发展。
无疑,松江大学城是重中之重。印象城加入松江大学城地铁站商圈后,与周边的三湘广场、文汇路商业街形成消费互补,城市中心的商业版图初具雏形。城市中心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高密度的商业和办公,成为居民就业和进行商业活动聚集地。然而,目前松江大学城容积率过低,各大高校内的空地浪费太多。大学围墙内土地以“亩”计数,围墙外以平方计,文汇路商业街逼仄,缺少“双创”孵化空间。
松江大学城缺少发展空间吗?在一些地区干部看来,“松江大学城不缺硬件,反而是缺软件”。其实,松江区曾多次希望与松江大学城高校合作,但“时尚谷”等创业孵化基地都没有“成气候”,上好的产业用地变成小饭店、网店等小散乱的零碎商业。
在眼下的当口,松江大学城能否“破茧成蝶”,是松江新城建设的关键之一。比如,可否将大学内的大量闲置土地用来打造“双创”孵化基地?这不仅需要大学和属地政府通力合作,也需要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
12号线是打通区域发展的“任督二脉”关键
人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松江新城能否留住人?能留住哪些人?靠配套还是靠产业留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也是松江新城发力的方向。
不少人有这样的误解,松江区内人口早已经足够了。松江区仅有的轨交9号线拥堵不堪,泗泾地铁站的早晚高峰情景,被不少人编成段子,在网上广为流传。
松江区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松江全区常住人口为1909713人,同2010年相比,十年共增加了327315人;全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58505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34795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566093人;具有小学程度的259506人。
从中不难看出,与松江区2000年至2010年期间,人口增长近百万相比,2010年至2020年期间,人口增长率骤降。另外,具有初中程度和小学程度人口仍有八十多万人。
产业结构决定人口结构。2000年至2010年期间,一大批年轻人饱含热情,从全国各地来到松江奋斗、圆梦,建设松江新城。他们在轨交九号线沿线的九亭、泗泾、洞泾等区域,在广达、富士康等工厂中挥洒汗水,创造财富,成就了松江新城发展的“黄金十年”。
如今,按照《松江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松江新城打造科技创新策源与高端产业引领的科创之城,将创新作为松江新城发展的第一动力,增强产城深度融合的功能内涵,高标准建设新城中央商务区。21世纪初的十年间,产业工人们为松江创造财富,实现价值,而松江新城发展的下一个“黄金十年”,需要更多能与科创产业、金融商贸服务业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
最近,在上海市“五个新城”系列发布会上,松江区领导说,“今年将实现轨交12号线西延伸开工建设”。对于松江来说,轨交12号线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缓解区内交通的拥堵,连接松江南北两块,还在于能够沿12号线打造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推进松江新城“职住平衡”,打通区域发展的“任督二脉”,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由于历史局限,轨交9号线松江大学城地铁站附近的土地规划,也是松江境内沿线站点早期开发利用的一个缩影。地铁站周边密集的低容积率别墅区等商业住宅,影响了地铁TOD模式的实践使用,也影响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因此,科学规划的轨交12号线西延伸,将重新梳理松江产业发展的肌理。
不少住在松江新城的程序员、工程师们每天要挤1个小时以上轨交9号线,赶往市区工作。对他们来说,除了期待轨交12号线西延伸缓解公共交通压力,更期望松江新城也有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哪怕薪资、待遇略降一些。松江新城如何留住更多“用脚投票”的年轻人,让他们在这里创造财富,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关键在于地区产业发展以及生活品质的保障。而轨交12号线西延伸又是其中的关键一招。这也是新城提升品质,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