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长期抗疫 政府应先撑住医护(李有宜)
台湾疫情从5月爆发至今,确诊人数看似过了高峰期,但医疗体系负载量依然很高,首当其冲的大前线就是护理人员,毕竟照护、观察病患状况、检测给药等工作都是落在护理人员肩上。但过去两个月内频频传出第一线护理人员确诊、自杀、甚至被攻击的新闻,今年2至5月出现「护理离职潮」,近800位护理人员离职。
护理工作曝险高、平常的工时就很长、薪资低,很多人即使有证照也不想执业。中华民国护理师护士公会公布今年6月持有护理师或护士证照有30万人,但实际执业者仅6成,约18万人。等于这18万护理要顾全台湾2300万人,平均1护理照顾128名同胞。
随着新冠病毒一直变异,我们须有所警觉:如果哪一天护理体系撑不住,台湾该怎么办?疫情是国安问题,护理人员是台湾的靠山,所以政府有责任为支撑我们的前线医护,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面临长期抗战,我们可从以下方向着手:提升奖励与福利、心理照顾、设备完善与减轻压力。
更优渥的激励制度(incentives)可以鼓舞护理人员的士气,未来也能吸引更多人才投入护理领域,形成永续的正向循环。以美国护理师为例,美国劳动统计局2018年资料指出:专科护理师(Nurse Practitioner或Advanced Practice Registered Nurse)平均年薪将近11万美元,折合台币的月薪是25万元;护理师(Registered Nurse)的平均年薪是7万美元,月薪折合台币约16万6千元。考量美国物价水准约是台湾的2.66倍,因此相对于美国职场护理专业的薪资标准,台湾专科护理师应月领超过9万,护理师则应领6.3万元。
然而根据104人力银行,台湾专科护理师平均月薪5.3万元,护理师平均月薪是4.1万元,比国外标准少了3到4成。疫情期间虽有部分县市主动为护理人员加薪,如云林县加薪1000至2000元、台北市快筛站加给1500元,但比起护理人员的工作重担与压力实在是杯水车薪。况且若不是永久性的调高薪资水准,意义也不大。
台湾的护病比高是护理人员最大的压力来源,除了改善现行护病比、增加人力,政府也应推出配套措施,协助护理人员排解压力,例如号召全台身心科诊疗人员为抗疫前线服务,设置咨商专线供前线医护寻求支援,拉长护理人员的休息时间等。
对抗新冠病毒是长期生化抗战,但前线却常常出现物资匮乏,须由民间捐赠疫苗与医疗器材,例如永龄及台积电捐赠疫苗、贾永婕捐赠救命神器HFNC。台湾政府动辄购买数百亿美元的军购,抵御「可能发生的台海战争」,但新冠疫情的战斗与伤亡已天天在台湾「实际发生」,医护人员生死交关,亟需充足且持续不断的装备与器材供应,政府早就该以「军购」的积极态度购买医疗战备物资。过去的疏忽是未来的借镜,政府应尽快预估未来3年的医疗战备需求,超前购置。
《孙子兵法》言:「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抗疫如同作战,护理人员就是前线的将士兵卒,若台湾越晚拿到足额疫苗供应全民、施打速度不加快,我们的前线医护们很可能要面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疫情,这将导致医疗体系陷入「久暴师、钝兵剉锐」的困境,而长期作战还能利于国家的情况,孙子早预言「未之有也。」
所以政府的当务之急是严格管控边境、加快取得超过4600万剂疫苗,尽速让人民安心施打;中期而言,政府须加强医疗采购及维护医疗人员身心健康;长期则要改善医护人员的薪资与护病比,这不仅是守住前线医护,更是照顾全台湾,因为「台湾要好,医护不能倒」。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