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从黄埔百年纪念看到的两个关键词(郑清和)

6月17日,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宣读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发来的贺信,大陆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并讲话。(新华社)

黄埔军校建校百年,两岸各界今年都在为这所特殊的学校举办纪念活动。

所谓特殊,是因为这所学校拥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及地位,它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产物。更是因为这所军校承载的精神价值在当前犹未过时,它赋予两岸关系的现实借鉴意义,值得处于当前两岸关系下的我们回望、反思。

第一个关键词是历史联系。

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建立起黄埔军校。他在建校典礼上致辞说:「革命事业就是要爱国,就是要救国救民,我要求诸君,从今天起,共同来担负这种责任。」自此,一批批热血青年踏入军校大门,义无反顾投身革命洪流,东征北伐、抗击日寇。

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推进祖国统一进程是孙中山一直追求的目标。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亦是黄埔军校的立校之本、育人根源,「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成为那一代优秀青年的精神追求。

国家生死存亡紧要关头,黄埔军校应运而生。其后,在国共两大阵营都能看见黄埔师生的身影。他们有的人在国民党内部构成了著名的「黄埔系」,还有的人一路追随社会主义事业,成为新政权的缔造者之一。

研究中共党史的大陆学者李忠杰认为,黄埔军校师生对于中国的政权更迭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国共内战某种程度就是一所学校内两批人的相互较量与博弈,这在世界历史上都属罕见。

1984年,大陆筹建黄埔军校同学会,3年后两岸开放探亲。随后两岸黄埔校友开始了频密的交流,同袍兄弟的情谊得以延续。直到今天,他们的后人仍视对方为家人。

两岸关系的现状,是国共内战的历史遗留。不忘同胞之间的血脉联系,以兄弟之谊以情相待,是两岸今天彼此相处应该抱持的基本态度;也是面对风高浪急的台海局势,我们可以从黄埔军校建校及发展历史中获得的朴素启迪。

第二个关键词是交流合作。

1925年,军校学子成立血花剧社,两党同学以话剧演出的方式活跃文娱生活,用革命艺术来唤起民众。抱持不同政治理念的两党人士共处同一个校园,学习、生活既有竞争较量,也有交流合作,这样的关系维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近日,大陆举行纪念黄埔军校成立百年纪念活动。有黄埔师生后代在一场座谈会上分享了一则故事: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离开黄埔军校后,专程回校拜访时任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向他的老师表达谢意。

胡后来专门解释此事,两人虽然政治理念不同,但他敬重周恩来的人品。从师生交往流露出的情感能感受彼时军校内的平等气息,诚挚如大家庭一般的校园氛围。

这样真诚交流、互诉衷肠的气氛,也延续到最近40年的两岸黄埔同学及其后代的交流中。黄埔军校从一所学校升华成为两岸黄埔人共同的时代记忆。

当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破裂,黄埔军校执行清党运动,意识形态先行的政治氛围迫使师生、同侪反目相向。今日,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同样遭遇意识形态先行的严重冲击,与台湾主流民意背道而驰的谋「独」挑衅甚嚣尘上,岛内弥漫肃杀之气的政治气氛让两岸多年累积的民间善意一步步降低,交流活动被大幅限缩、甚至被污名化。许多关心、热心交流的岛内团体及人士感受到从政治议题传导至各领域的寒蝉效应。

过去30多年来,不论遭逢两岸关系的高潮抑或低谷,两岸交流的源动力都扎根于民间。不久前于厦门举行的第十六届海峡论坛,尽管有关方面事先再三告诫「不要前往」,依然有7000多名台湾的老朋友和新面孔赶赴鹭岛。两岸互动,是发自台湾社会的理性呼唤。

天下黄埔是一家,所谓「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从历史连结中汲取经验,携手交流、并肩合作将为两岸有识之士因应台海危局提供一些思考,添续更多智慧。(作者为大陆资深时政评论员)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