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解码二十大后中国外交开篇布局(郑清和)
11月4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正式访问的德国总理萧兹。(新华社)
中共二十大后,中国新一轮外交动作引外界关注。在主场外交上,北京人民大会堂一周内先后接待了来访的越南、巴基斯坦、坦尚尼亚、德国领导人。
仔细观察下,受邀访问的四国各具代表性。其中,社会主义制度的越南是中国经略周边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近年势头强劲的发展中国家;巴基斯坦是传统「铁杆」朋友,「始终是中国外交的最优先项」;坦尚尼亚是东非重要国家,与中国合作被视为中非往来的缩影;德国是西方大国、欧洲最大经济体,又任G7轮值主席国,萧兹到访极具象征意义。
四国领导人此行都包含两项重要议程,一是面对面了解二十大后的中国,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均在与各国领导人会见中传达中国未来政策走向;二是加强对华合作,这也是中国关键吸引力以及自身发展需求所在。综合来看,四场主场外交涵盖大国、周边与发展中国家,且都有先行试水的意味,最终成效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发酵,统一于中国整体外交布局中。
如果说邀请外国领导人访华是为了深化了解,增进互信,加强合作,近期中国外交的主动出击则更侧重问题导向。从宏观层面看,中国首先希望透过「搭台唱戏」共商发展问题。中共二十大重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于全球多数国家而言,发展也是其政府合法性主要来源,但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全球性问题、当前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以及「逆全球化」趋势等都为全球发展设置障碍。对此,在刚刚开幕的第五届进博会上,习近平在视频致辞中强调将「推动各国各方共享中国大市场机遇」,「让开放为全球发展带来新的光明前程」。而作为进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今年也继续为开放发展发声,并举办「RCEP与更高水平开放」高层论坛、《世界开放报告2022》发布暨国际研讨会,希望与世界各国一同以开放破解发展难题。
具体来看,中国外交多次借台唱戏则更有针对性,冀以务实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国务院副总理韩正11月1日至2日访问新加坡并主持双边合作机制会议;据官方公布的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于11月8日至13日出席第25次中国—东协(10+1)领导人会议、第25次东协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和第17届东亚峰会(EAS)并对柬埔寨进行正式访问。两位高层的外访活动都聚焦区域合作,旨在强化合作机制作用。而李克强此行料将与区域国家携手应对粮食、能源等紧迫挑战,培育数位、低碳等发展新动能,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放大RCEP实施成效,加快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面对中国的系列操作,外界反馈究竟如何?其实四国领导人访华本身就是一种正向反馈,而本届进博会的火热开幕也能说明中国的持续吸引力。究其原因,一是中国政权的稳定性与政策的稳定性,传递出其前途的相对确定性,这种稳定性与确定性在动荡的全球局势中更显难能可贵;面对疫后经济复苏与发展,中国的庞大市场可以带来发展机遇,开放姿态与行动也能提供建设性力量。总之,中国目前的外交动作与国际社会需求相契合,可以说中国外交开篇布局效果良好。
需要注意的是,良好的开局并不意味着中国此后的对外交往会一帆风顺,因为在良好开局的背后分歧、竞争与风险依然明显。至于如何将良好开局态势持续下去,与世界各国形成良性互动,共同管控好风险与危机,还要看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战略定力与政治智慧。(作者为大陆资深时政评论员)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