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编辑哭爆「诗会从世上消失!」 台湾诗人:一旦在心里就是永恒

▲由李钟硕主演韩剧罗曼史是别册附录》以出版为故事背景,也谈到当今出版业面临的血淋淋处境。(图/韩剧《罗曼史是别册附录》剧照

记者林育绫/采访报导

由李钟硕主演的韩剧《罗曼史是别册附录》近来在影视平台热播中,该剧以出版社为背景,也演出现实中出版业面临的血淋淋处境!剧中一名资深编辑期望出版诗集,却遭高层以「营利不佳」为由打退,而诗人作家必须辛苦打零工来维持写作,他沉痛哭喊「再这样下去,诗会世界消失的!」此幕触动许多文青的心。《ETtoday新闻云》记者特别采访不同世代诗人、出版从业人以及爱诗人们的看法,透过他们来看诗在台湾的处境、价值意义

▲剧中资深编辑难过哭喊「再这样下去,诗会从世界上消失的!」(图/韩剧《罗曼史是别册附录》剧照)

诗人吴晟读者问题,诗人也有问题

高龄75岁的诗人吴晟,代表作《甜蜜的负荷》被收录在国文课本40多年,影响力横跨三代,你我都曾经读过他的诗。对于出版社不敢发行诗集、现代人不读诗的情况,他认为「一个是读者的问题,另一个是诗人的问题。」

他解释这要由两层面来谈,一面是社会文学教养的不足,导致人们缺乏对诗的欣赏能力和涵养;另一方面「确实很多诗人跟读者之间有距离」。吴晟认为诗人创作时应该「尽量贴近大众的情感经验」,不是说不能写难读的诗,因为诗有各种形态,但如果总是让人看不懂、怪读者不明白,或者写得不痛不痒,自然无法引发共鸣,更不会有人分享。

▲诗人吴晟《负荷》收录于国文课本长达40年。(图/一开始就不孤单Ⅱ)

他坦言自己的诗「大部分人都能理解」,一念出来很多人都有感触,不会被问「到底在写什么?」例如他的《只能为你写一首诗》在许多社会运动中不断被流传,「我到很多地方去都会看到人们把那首诗贴出来,这对我来说是种鼓励,也是一种提醒。」

「人的生活有很多面,有多样的情感,诗就是表达各种情感的方式,若表达得好,人们会被碰触。」至于现代社会氛围的文化教养不足,他直言政府也有责任,不客气说「整天只喊拼经济,大家只要听到这三个字就很高兴,甘呐肖仔!(好像疯子)」不过在这看似激动的话语背后,更多的是感叹,还有他对社会的疼惜与无奈。

▲有河Book书店当年的「玻璃诗」与淡水河夕阳景色相互映照,是经典美丽风景。(图/有河Book粉丝专页

诗人隐匿:诗一旦在心中存在了,便是永恒的。

隐匿曾在淡水经营「有河Book」书店长达11年,她同时是诗人,也独立出版并发行许多出版品,堪称中生代诗人代表。当年书店里的「玻璃诗」与淡水河、夕阳景色相互映照,是经典又美丽的风景,直到2017年10月书店歇业,引起文坛一片哗然。对于「是否担心诗会从世界上消失?」的问题,她认为:「应该没有诗人认为诗会消失吧?诗在多数人心中从不存在,然而一旦它存在了,便是永恒的。」

隐匿说,千年来皆是如此,何况是现在,出现了所谓「诗的复兴」之说,不只是台湾,包括欧美及日韩都有一群诗人以网美之姿,带动诗的潮流,也带动了市场。尽管她自己不爱这些主流的诗,但仍相信这现象对于诗都有正面的助益。而她所真心喜爱的诗人,例如辛波丝卡、谷川俊太郎的诗集,销售量都是惊人的,「所以我丝毫不怀疑诗的未来,即使是最好的诗,也不见得是孤单的,也有可能触及到多数人的内心。」

诗对她而言已是生命的一部分,「诗人」的头衔称呼不是荣耀,而是成了日常。她在自己最新一本诗集《永无止境的现在》序中写道:「若是没有诗,我将无以为人。」

▲「诗」会从世界上消失吗?台湾的青年诗人、出版从业者又怎么看呢?(图/记者林育绫摄于读字书店)

出版社行销与编辑、斜杠青年诗人沈嘉悦:不认为诗会消失

现任远流出版社行销,偶尔兼任编辑,同时也是诗人的七年级生沈嘉悦说,「其实现在诗集的销售量,已经比五年前好很多了!」当然不是每种都卖得好,就像啤酒有各式口味,有些受欢迎、有些较冷门,端看读者的胃口。

不过他乐观看待「我个人认为诗不会轻易消失」,说诗会消失这种推测是线性的,好像它一定会越来越小众,但从市场反应看来并非如此,「阅读风格其实像个钟摆,不同时期会流行不同类型,几年前热门的到今天不一定热门。」这也会考虑到出版社的专业,一位编辑怎么兼顾市场和自我价值,做出重要的书推到读者面前,既有影响力又能获利,回馈给读者和作者,跟出版社形成共生关系。

当然不可能一次拯救所有作家,也不可能一口气做所有自己想做的,或许一次只能先顾好几种,「我自己也做过几本任性的书」,其中之一是全台第一本缅甸诗选集《缅甸诗人的故事书》,囊括了17位缅甸诗人,有每位作家的短访和诗作,用他们的故事和作品,呈现他们对文学的想像,也让人们了解缅甸的现况,「当然可想而知,这本书真的很难(卖)!」不过「没人做」成了他的动机之一,另外是「它很重要」,它可能会是接下来人们讨论的话题,因为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或大家对新移民、东南亚的关注,「总要有人开第一枪,我是背着这个风险去做这件事情!」

以他在出版业的经验看来,公司也不会果断地说「这本诗集卖不好,以后再也不要做诗集!」因为人人都知道市场变化很大,五年前受欢迎的跟如今都不同了,一个产业看的更不只有三、五年,同时读者的结构会不断改变,我们会老,年轻的读者会不断出现。

另外「100个人就有100种诗的模样,透过阅读能认识不同的人、不同人的观点。」他也很珍惜自己拥有表达观点的能力,一面创作、一面认识新的人,就有动力走下去,这也是他待在出版业及继续创作的原因,「诗可以让我看到不同的东西,体现自由。」

▲出版业和书店面临巨大挑战,却有许多人坚持透过书写和阅读分享观点。(图/记者林育绫摄于读字书店)

「每天为你读一首诗」粉专发起人洪崇德:诗是触碰心灵的方式

洪崇德是「每天为你读一首诗」的粉专发起人,七年级末班生的他,一开始只是与几位同好朋友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没想到掀起一股不小的影响力,也引发更多年轻人爱诗。但粉专在经营三周年后,2017年宣布关闭,整整停运了一年多,又在今年3月重新启动,并且招揽多达80位诗人及爱诗人,更有计划地开始运作!

对于韩剧里出版社因营运考量而不出诗集、诗人靠打工维持写作以及编辑因此沮丧,「这件事情非常写实,也是令人难过的常态。」他认为这背后反映人类在资本主义挂帅下的「心灵贫瘠」,好像不需要有文化素养、有一些心灵出口,只要有钱就能很好的生活。不管韩国或台湾,这样的想法是很常见的,大家都用功利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仿佛文学一定要能解决什么问题才行」,于是轻易把书放下了,「这是很可惜的事情」。

「阅读是让我们精准触碰到另一个人心灵的方式」,不过这是一个选择太多的时代,也因为这种现况,才发起了「每天为你读一首诗」,想做的就是推荐人们可能会想要的选择,「让我们是可信的推荐者。」

他也说「诗的意义不是赚钱」,若想当纯粹的诗人或作家,蛮可能饿死的。不过对他而言,「诗的写作跟阅读,是让我不被这个资本主义的社会彻底征服,变成捷运上公车里,那一个个眼神空洞、行走如丧尸的人的方式。」诗让他认识自己,也认识他人,「让我知道,我不需要跟别人一样,而且我创造出的不一样,跟别人创造出的不一样都是有可能被知音欣赏的。」

▲「每天为你读一首诗」粉专发起人认为,诗的意义不是赚钱,是触碰另一个人心灵的方式。(图/每天为你读一首诗粉专)

*编按:台湾诗人作家、出版前辈、诗评人族繁不及备载,碍于时间及版面有限,确实无法采访每一位深具代表性的人物,实为遗憾,但期望能抛砖引玉,让更多人看见诗与文学的珍贵,也能走进实体书店,透过充满「人味」的摆设与店主和作家对话,进而与自我内心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