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长者无话可说?试着做颗「好球」给他打,他渴望被需要
文/王漪
也许我们都听过,或是也遇到过类似的经验:有时候跟外人沟通,反而比跟家人沟通容易。
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跟外人可能是萍水相逢,彼此没有太多期望,也没有什么责任或道义的约束,无论沟通的品质好坏,都不至于产生太严重的后果。
但是跟家人,尤其是跟长辈沟通,就未必是那么简单的事了。长辈跟晚辈之间牵涉到养育之恩、彼此的期待、伦理、良知等等。如果你身边的长辈,因为年老患病造成语言或有智力方面的损伤,沟通的难度就更高了。
在历经各种磨合之后,其实我们会发现,沟通的内容似乎都变得不太重要了,几乎只剩下一个目的还存在:就是让对方觉得他们还被爱,还有人照顾,活着,还有一点点价值。
我跟我母亲的沟通在最近的两年当种产生很多变化,我们彼此都在学习适应对方。
大约在十年前,母亲已被诊断出患了巴金森症,她很配合治疗,病情控制得还不错,但在大约一年多前,我开始注意到她沟通方式和内容的改变。
▍ 巴金森氏症的母亲 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我跟她住在不同城市,每周会打一次电话,以前在电话中我们都是有问有答,但最近一年多,她在讲电话时似乎忘记我的存在,滔滔不绝的独白一个多小时,内容是千篇一律的复诵电视上的天灾人祸,或是抱怨身边的人让她不开心等等。
久而久之,听她打电话对我来说变成一种负担,不是我吝惜花电话费或时间,而是我对「怎样可以让她快乐一点」感到十分挫败。
▲沟通示意图。(图/CFP)
2018年初放寒假,我回到父母的家,我被发派的任务是:每天早上6:30起床为母亲准备早餐,因为她7:00必须吃好几种药。
通常她一醒来意识都有些朦胧,观察数日后,我发现如果我不主动找话题跟她说话,她就会表情呆滞、默不作声,或是开始抱怨诉苦;例如睡不好啦、皮肤过敏啦、哪个人又做错什么事啦……那些抱怨我已经听过无数次,觉得既不健康,也不是适合开启一天的好话题。
如果我不主动开启话题,她也会默默地,机械化似的吃完早餐,但那会让我很难过。我在台北就算喂我的狗,我都会摸摸牠,跟牠说说话,难道我的母亲得到的关心还不如一只狗吗?那真是让人伤心的事。
我决定想想办法,帮她展开一个比较开心一点的话题,找她擅长的事来让她讲,那就是做菜。
▍ 她的人生不是荒凉与苍白 她的成就等着你去发掘
母亲年轻时是个教师,但她的厨艺相当高明,她会做一种牛肉干,非常好吃,我们这一代的子女,在这道菜上还没人能超越她,提到这事,她立刻思路清晰、精神百倍。我很高兴我发了一记好球,而她接住了。
我在跟她聊天时顺便录了一段,我无法想像这是连白天黑夜都搞不清楚的老人家说出来的话。
▲烹饪示意图。(图/翻摄自pixabay)
除了惊讶于她清晰的条理和表达力之外,更让我感动的是其他人的反应,当我把这段短片放到脸书之后,引起了许多原先没料到的回响。
「家母83岁,体弱,现在连电话也讲不久,唯有孙儿电话上跟她谈中国哲学历史时,才会兴致勃勃。这其中有个故事:我儿子离台时才一岁半,中文能力较差,直到2006年我带子女移居纽约与我妈同住, 儿子跟姥姥只能说中文,才把中文对话能力给带出来。从那时起, 我妈妈就以「跟孙儿讲中文,帮他加强中文能力」为己任。我的浅见: 让长者有「仍被需要」的感觉,这对他们来极为重要。
像是您这样请伯母解说独家美味牛肉干的烹制,像是我妈妈跟外孙的中文对话,都让他们觉得自己仍被需要。你这段「牛肉干好好吃」,我反复看了好几回,愈看愈觉得有种年长者的可爱与逗趣,那种极为自然的认真与戏感丝丝入扣!」
一位经常巡游世界各地的传教士,她母亲已过世,她写到:
「当年我妈失智,记忆力退化时,我坚持让妈妈参加洗衣服的工作,我俩拿着脸盆和小板凳,面对面的搓洗衣服,洗衣的时候妈妈会回忆我小时候的事,然后她会指挥我该怎样晾衣服,我故意装笨,让她笑我。这种感觉很奇妙,好像她在教我洗衣服时,她失去的能力又回来一些……」
一个位国中老师写到:
「我反复看了大家的留言,觉得『做球给老人家打,让老人家能够发挥,觉得自己有被需要』,这真是我需要学习的功课。」
另一位媒体工作者问:「牛肉裹粉是用面粉吗?我想学这道菜!」
▍ 引导对话 让长者感受「被需要」
在这些往返的文字当中,人们被唤起了回忆、产生共鸣,在分享中彼此陪伴,也增进了原来就有的友谊。更令我惊讶的是,那篇简单的发文和短片,产生了具体的后续效应。
耕莘文教院的甘国栋神父,他是我的老友,对灵修和社会关怀都着力很深,在2月17日写了这样的回应:「今天这段王妈妈谈如何做牛肉干的影片是『谈沟通』很好的示范,请问可以让我使用在我的培育课程中吗?」我说:『当然欢迎分享』。」
人们可以看到您所用的『引导式的对话』能够带出怎様的面貌,这可以造福许多家庭。你现在能知道令堂在天主整个计划的意义吗?」甘国栋神父的话让我很感动,我从未想到过在神的计划中,我母亲能扮演什么角色。
2月22日,神父写给我另一个简讯,内容是:
「我邀请几位对于生命教育有经验的朋友,参加3/26日在康泰医疗教育基金会的个案研讨,希望你可以把一些宝贵的经验收集后,成为帮助他人的案例。」
当然,我会接受神父的邀请去参加个案研讨,说我母亲的故事。
至此,我对上天的奇妙安排感到不可思议,我那身体孱弱智力退的母亲,竟然会因为讲了一段「怎样炒牛肉干」…...开始了她的影响力!而且我也很难估计,她的故事将会触动多少人。
回顾这整个过程,我可以将现阶段的结论分享给你:
「沟通的起点,是为对方开启个好话题。所谓的『好』是他们能发挥且导向正向思考的,当话题开启后,用少少的话去帮衬和维系谈话,让对方感受到喜乐和成就感。」
如果你在能用某些方式,把这些好的经验分享出去,即使一个人身体逐渐失能,他们发自心灵的力量还是能造福很多人。
本文经授权转自:爱长照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today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
★ 版权声明:图片为版权照片,由CFP视觉中国供《ETtoday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CFP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