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留意影子银行死灰复燃风险
北京在积极推动供给侧改革之际,须留意企业债的大量违约事件,也须设法防止资金透过委托贷款管道持续流入难以监管的影子银行体系。(示意图/达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大陆债券市场出现大量抛售潮,价跌量缩下,企业筹资管道大为紧缩,连带影响企业筹资模式。尤其是在供给侧改革雷厉风行下,本来就难以从银行体系取得资金的产能过剩产业,更是大受打击。直接与间接金融管道双重受阻,债信或信用评等相对不佳的企业,纷纷转向非正规金融体系融资。其中,向同业之间的借贷行为,也就是俗称的委托贷款,大行其道,影子银行有死灰复燃迹象。
所谓的委托贷款,泛指政府部门、企业及个人透过银行指定对象进行资金放贷的一种行为。与一般银行贷款最大的不同点是,在这类贷款中,银行并非是授信主体,也非最终风险承担者,而仅是中间的媒介平台,真正的资金供给者还是企业及个人本身。非属金融机构,却从事资金贷放行为,因此这类贷款才被归类到影子银行体系。
根据万得资讯(Wind)与香港环亚经济数据(CIEC)统计,2016年12月大陆委托贷款增加4057亿人民币,年成长率高达1倍以上,较2015年大幅成长两成,达到13.2兆人民币,规模足足是全体银行业短期贷款的1/3(2015年为36兆)。委托贷款大幅成长背后,除意味着影子银行风险可能再次升温外,也代表着大多数企业在传统金融管道中依旧面临借贷无门的困境。甚至,在面对政府强力改革的过程中,这些企业不仅无法配合政策调整,反而只能反其道而行,另谋出路,从而衍生新的风险与问题。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如此。
姑且撇开存在已久的企业融资难问题不谈(因这是结构性问题),从这次委托贷款激增的现象来看,供给侧改革让很多产能过剩的央企及国企必须面对更大的筹资压力。因为在供给侧改革还没定调时,这些央企或国企基本上还是拿得到银行贷款,但政策实施后,在中央高度施压下,银行根本不敢再放贷给这些产能过剩的央企或国企,即使他们背后有中央部委或地方政府做靠山。因此这些企业只能辗转透过资金充裕或信用较佳的同业,以较高利率取得维系营运的贷款。
不过,这是一种标准的恶性循环。因为这些产能过剩或是借贷无门的企业,通常都属于债信或还款能力较差的一群,本身营运已大有问题。偏偏透过委托贷款取得的资金,却必须支付高于银行体系数倍的利息,这只会让其财务状况更加恶化,连带也升高整体金融市场的信用风险。特别是在影子银行体系下的委托贷款,由于资金借贷双方大多是有业务往来或是母子公司关系的关联企业,一般都是基于信任原则进行借贷,并不会像银行贷款那样,做到尽职调查或要求提供足够的担保品,无形中也让资金供给方暴露在更大的违约风险下。
以去年12月中国信达贷放将近80亿人民币委托贷款给山水集团这个案例来看,山水集团在2016年6月前已有将近120亿人民币的债务违约纪录,理论上根本无法再从正规间接金融管道贷到资金。但不知是中国信达没有善尽贷款前的尽职调查义务,或是奉指示而为,这笔将近百亿的贷款最终还是顺利敲定。这意味着什么?政策原本是要解决部分问题(如产能过剩),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可能因为没有做好配套措施,反而会衍生出更大问题(如影子银行风险)。
目前中国企业债务规模持续向上攀升,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源自于这类来自非正规管道的授信行为。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统计,中国企业债务规模高达18兆美元(约120兆人民币),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7倍。企业债务违约风险,逐渐形成一颗未爆弹。近年来债券违约事件频频发生,光是2016年就有61档企业债违约,足足是2015年22支的3倍之多,而整体债券违约金额更是高达369亿人民币。预估在整体经济情势迟迟无法改善下,这个势头2017年还将持续。一旦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债务违约风暴从直接金融体系扩散到间接金融体系,后果将不堪设想。
北京在积极推动供给侧改革之际,须留意企业债的大量违约事件,也须设法防止资金透过委托贷款管道持续流入难以监管的影子银行体系,以避免加大金融市场风险,甚至酿成更大的金融风暴。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事件引发的影子银行危机,殷鉴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