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成文:高考选拔诺奖人才无异于"打赌"
导读:2012年教育部提出重点研究异地高考;教育投入有望达到GDP4%;高考改到周末举行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中国高考的过去、现状以及未来。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之际,本站高考频道遴选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7个主题,邀请行业专家、意见领袖从理性的角度来剖析,冠之以“高考七日谈”。[详细]
采访嘉宾:洪成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导,现任北师大高教所常务副所长、国家教育考试评价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中国人得诺奖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本站教育:中国作为一个人才大国,刻意去追求诺贝尔奖是否合适?
洪成文:追求诺贝尔奖没有错,但是刻意的话,则另当别论。中国有句古训:可遇不可求。中国何时能够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早晚的事。但一定要在将此变成一个目标,非要在三年五年完成,则是可笑的。
本站教育:诺贝尔奖能否作为评价人才培养、教育成败的依据?
洪成文:当然不全面。教育的目的,不可能简单地归结为培养大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得主。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们总是出不了科学巨匠技术达人,那么我们的教育制度一定是有问题的。
本站教育:诺贝尔奖已走过百年历史,在获奖的几百名科学家、作家及社会人士中,鲜见中国人的身影。中国的诺奖之路困难重重,有哪几方面的原因?
洪成文: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原因:第一,科学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有问题。科学人才的出现与经济发展有高度相关,不可以企求经济上“一穷二白”,却要出现科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繁荣。改革开放初期以及之前,我国的经济和政治环境,显然不完全具备科学人才繁荣的社会环境。第二,除了环境外,科学巨匠与个人旨趣也有相关。有学者认为,国外不少科学家,不是因为他们需要养家糊口而酷爱科学,相反,他们多数人衣食无忧,富贵家庭出身。成功与生计无关,成功与他们对科学兴趣的无功利性有关。第三,我国科学研究目的过于功利化。从科研项目的确定,到科研项目的开展,都是为了完成某既定的任务而完成的。科学研究,只有到了赞助者没有价值和目的预设的时候,才有可能向着科学本身的轨道前进。
本站教育:文理分科制度有利于培养顶尖人才吗?为什么?
洪成文:当然不是。文理分科的目的不是从人才培养角度设计的,而是以高考招生录取的方便为出发点的。与我国不同的是,法国高考十几科,美国ACT 几十科,说明什么呢?文理分科,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思维和操作手段的简单性之反映。
本站教育:从小学-中学-大学,中国学生一直奔波在考试,分数之中。有观点认为,高考制度阻碍了中国创造式人才的诞生,更别提诺奖获得者了。高考对于选拔顶尖人才利大还是弊大?
洪成文:高考的目的有很多,创造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只是其一。在众多目的的博弈之中,培养创造性人才这个目的有可能被社会公平和简单管理所取而代之。解决的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合理适度考虑社会公平,加大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力度,在二者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另一种则是在高考这座大桥边上架浮桥。让这样的浮桥成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直通车。没有思想的大解放,所谓的浮桥出不来,创造性人才的选拔也就困难了。
本站教育:一位国外大学校长在到访中国时曾说,什么时候你们中国消灭了高考制度,你们国家就有望冲击诺贝尔奖。这种理论是否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洪成文:不知道这位校长是哪个大学的,也不知道他研究什么,所以他的话,至多是言论罢了,能不能让中国教育决策者“信其言”,说的直白一点,令人怀疑。说的尖刻一点,则可以称其为“口无遮拦”的勇士。
高考不一定能选拔出诺奖潜在得主
本站教育:有专家预测,未来中国大陆培养的第一个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可能就是在所谓“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考上大学者。没有高考制度,中国人离诺贝尔奖也许还更遥远。您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洪成文: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个新话题,但说起来容易,证明起来却比登天还难。今天一定要我们做出判断,则无异于“打赌”。
本站教育:高考制度选拔出来的最优人才可谓“状元”。中国校友会网站发布最新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1977———2008年我国各地区大部分高考状元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社会期望相差甚远,他们当中大多数没能成为各行业的“顶尖人才”, 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拨萃”,高考选拔的人才为何后劲不足?
洪成文:高考状元多数不能出类拔萃,这个判断也好理解。为什么高考状元,就一定是拔尖人才?谁说的?理据是什么?高考,究其实质,反映的是一个人的考试能力,记忆能力,或者说反映的是考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拔尖人才,仅仅依靠IQ是不够的,还需要相当水平的EQ 和SQ (灵商)。
为人才松绑 应努力吸引科学家留在中国
本站教育:对比英美日等诺奖频出的几个国家,他们的高考制度,有哪些值得借鉴?
洪成文:考录分开,是他们的主要经验。
本站教育:我们也曾经大力学习国外的素质教育,依旧没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如何在教学中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
洪成文: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没有泾渭分明的非此即彼。其实,国外的素质教育,也不是排斥考试的;我们的考试,也还没有发展绝对排斥素质教育的地步。以我的观点,我们需要的是在考试方面,松绑,多松绑。在素质教育,要加强,要真诚地加强。任何企图在两类教育面前采用非此即彼的简单思维,都不利于我们的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
本站教育:何祚庥院士曾经在一次节目中谈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绝对不是学校可以培养出来的。什么样的环境才适合人才的成长,能够有机会诞生诺奖获得者?
洪成文:这个判断,我们不好反对,因为何先生是院士。但是统计学的结果是清楚明白的——获得诺奖者,学校培养出来的,比起校外自学成才的,占有绝对优势。这一点,让我说来,一定是何先生一时激动而出现的小“口误”罢了。
本站教育:如果我们要把获得诺奖当做一个目标的话,现在我们该怎么做才有可能接近诺贝尔奖?
洪成文:需要这个目标,因为我们没有理由不要这个目标。我觉得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是基础性的工作有二:第一,要在东西方优质教育特点的融合上大做文章;第二,要把中国教育培养中国人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修改一下,修改为在中国工作或曾经工作过的科学家。什么样的政策有利于吸引全世界的科学家,让他们愿意呆在中国,才是我们急需解决的。
同题问答:
本站教育:您最关注的一项高考改革措施是?
洪成文:高考公平问题,担心录取工作为社会腐败分子所侵蚀。他们的无孔不入,与我们的消极抵抗,力量对比悬殊。此问题一天不解决,圣洁的高考和录取工作,就有可能被玷污。
本站教育:西方等其他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中国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洪成文:让培养者负责选拔。比如高校和导师。有一种社会病在扩大,即总有一些人喜欢“操别人的心”。我国人才选拔制度为社会诸项制度和政策所绑架的现象,日趋严重,值得警惕。
本站教育:您理想中的高校录取方式及制度应该是怎样的?
洪成文:我的理想简单而务实,让高校的录取回归到本源上:高校管高校的;社会管社会的。当然,高校管高校的前提是录取政策公开合理,录取程序更加规范,录取结果,能经得住历史的逻辑检验。
本站教育:高考给你的人生带来的影响是怎样的?
洪成文:巨大的变化,知识改变命运嘛。对于今天少数企图弃考的高中生,我送上一句话:上大学,不能确保你成功。但不上大学,你一定会遇到更多的麻烦。
《高考七日谈》七大话题:
互动调查:说出你对中国高考改革的期待
教育部2012年1月20日印发《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研究高考改革并制定发布改革方案,规范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规范高考加分。中国高考在发展中一直备受争议,关于高考改革,你有什么建议?本站高考特此发起2012中国公民高考调查。6月10日,本站高考频道将推出调查报告,分享中国公民对本次调查的意见。欢迎参与。
>>点击此处进入调查
联系我们:
我们欢迎广大网友就以上话题发表自己的独到观点,欢迎来稿。我们将选择其中的文章刊发。联系方式:lihongying@corp.netea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