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生晴一郎/科举高考 选人才还是选蠢才

日本也有一年一度的全国统一考试,但除了成绩外,也会将前一阶段的学习成绩课外活动情形纳入评估。(图/视觉中国CFP)

古时候的日本,从中国引进了政治制度、佛教、儒教等文化,而黄老思想、科举制度虽然也被引进日本,但没有得到普及。尤其科举,因为它不符合日本的国情,所以被古代的日本所摒弃。

中国开始实施科举制度是在隋唐时代,那时候的日本(飞鸟、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初期)还是皇族豪族、贵族领导的世袭制度,所以无法采用像科举那样从全国人民中选拔优秀人才的制度。尔后,日本的地方统治机关庄园领国、藩等),也开始从身分较低的武士、商人、农民等老百姓中擢用优秀人才,例如18世纪中期,不少藩所设立「藩校」,教授武士和其他阶层子弟儒学等知识。

在藩校,只要成绩好,就连身分较低的子弟也常常被擢用,但他们所指的「优秀」,并不像科举合格者那样采「分数制」,而是学过四书五经人品高尚成为「文武双全」的高手,或者掌握农业学、翻译等实用科学的优秀人才。那时的优秀人才,不但必须学习儒教等传统学问,而且必须学好「武道」(日本的武术)和其他实用科学。

这样的精英养成方式,进而影响了当今的日本社会。例如日本的政府机关和企业,不一定会把高考的胜利者视为杰出人物。东京大学那些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尤其棒球体育活动)的学生,在职场里特别受到欢迎。早稻田、庆应义塾等有名大学,除了普通高考成绩外,也将学生高中时期的成绩、课外活动等状况纳入推荐入学的评估。尤其,日本社会并不佩服那些把所有时间用来准备高考的学生。事实上我在高中时期,最辛苦的不是准备高考,而是如何让同学和老师们了解我还努力准备哪些高考以外的事情。

但是这种氛围并不利于培养和活用高学历人才,所以当有「世界大学排行」等数据发表时,一些评论家仍主张必须更加重视、培养精英教育。不过另一方面,日本的这种现象和高考制度,仍替高中生人格养成和能力带来一定程度的正向影响。加上日本的教育制度一直致力提高一般民众的学力,对比中国而言,日本的孩子即便生于农村或贫穷家庭,也能挑战有名大学(不过目前日本的高考也发生了贫富差距问题,然而在我高中时期这个问题几乎不存在)。

▲中国第一大考除了是考生的「人生大考」,对考生家长而言也是场焦急与艰辛的考验。(图/视觉中国CFP)

看到中国的高考竞争愈来愈激烈,我不禁觉得科举在当代中国仍旧深深的扎了根。在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下,中国很容易选拔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不过考生愈来愈多,但有名大学招生人数却有限的状况下,严重竞争已导致许多负面影响。此外,中国的高考里还存在着城乡落差等问题。这些都凸显出中国的高考制度一直以来轻视高中生的人格养成和学习成效,仅重视选拔杰出人才的效率。

初中时,我一直是学校里的优等生,但高中入学考试开始后15分钟,我却以手托腮不敢做答。因为那时的我,突然有个疑问:「我天天这么拚命学习,却只有一天的入学考试,这怎能为我初中3年的岁月评分呢?」虽然我在初中时期好像机器似的拚命读书,但那15分钟的反抗,让我开始沉思「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那是个非常珍贵经验。幸好最后因日本高中入学标准除了考试成绩外,也特别重视初中时期的学习表现,所以我幸运的考上了高中。但若在中国,我肯定考不上。可以说我的人生,也体验了日本和中国入学考试的种种差距。然而不仅在中国,或许在韩国、台湾等国,我也考不上高中。虽然日本媒体常报导中国高考的异常性,但无论好不好,更加特殊的可能还是日本的现况

好文推荐

麻生晴一郎/中国人权问题 日本人的GDP指标

麻生晴一郎/一种友情两国各表

麻生晴一郎/日本人为何爱去中国大陆学中文

►►►►►掌握最新观点,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麻生晴一郎,毕业于东京大学国文系。1987年在哈尔滨打工,开始关注中国议题,着有《找中国「草根」》等。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