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生晴一郎/禁不起批评 现代日本人的玻璃心

▲现代日本人禁不起批判、指责,且对缺点视而不见,如此不仅难以保存既有优点,更容易囤积弊病。(图/视觉中国CFP)

最近在日本,常会看到称赞日本人素养或日本社会优点等电视节目。然而,这些都不是以外国人主为受众宣传节目,而是以日本人为主要阅听者文化娱乐节目。在中国,因媒体仅是中共的宣传机关,所以称赞自己国家的节目不少,但是日本的媒体并非政府的宣传机关,也因此看到称赞自己国家的电视节目不断增加,自然会认为是因观众们希望看到这样的节目。

不少人「批判」这样节目的大量出现,会凸显日本人的「封闭」,甚或被「其实日本也有很多坏人、不讲文明礼貌」等言论炮轰。而他们也直指会看这些节目的观众,都是些没有从事社会活动的老人,或是「不会思考」的公司职员家庭妇女等。虽然我不知道这些人是否为主要收看者,但可以确定的是,「批判」这些节目的人,大多是日本社会中积极活跃人士。有可能喜欢这些称赞自己国家节目的日本人,的确是退休族群或社会低端者,那或许就可以说,这些人是希望借由这些节目,好激发「我住在非常优秀的国家」的自豪心。

我不是「批判」这些节目的人,只是单纯认为这些节目所介绍的「优秀日本」,在某方面是正确,但在另一方面却又不正确。例如在日本的教育职业伦理交通执行系统等方面的确优质,这些我都同意,但若称赞这些优点的节目持续受欢迎,事实上这样优点必定逐渐消失。因为,形成和保持这些优点的关键,就是常常「批判」本国的「昔日的日本人」。

事实上,当今日本的「爱国史观」,跟这些节目有相同的倾向。「爱国史观」的滥觞,约于1990年代初期,此时正逢日本经济低迷之际,而在我印象里,1980年前的日本,称赞自有文化的情况较少,反而常「批判」政府、社会、人民、等。而「爱国史观」者,则把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常「批判」二战前的「日本帝国主义」做法,视为「自虐史观」,他们同时主张,让日本人产生爱自己国家的教育是必要的。虽然他们的想法也有些道理,但我认为「批判」并不相当于「自虐」,尤其在过去的日本,很多「批判」意见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接受批判才有挑战动力,然现今许多日本人却只能在赞美中寻找挑战的勇气。(图/Pakutaso)

而这不仅是为了国家的发展,更是为了督促国人成长,因为对于现状完全满意,是不会带来任何进步的。其实「批判」等于「挑战」,「我有什么样的问题」意味着「该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唯有如此才能实践自己的目标。所以在1980年前的日本,虽然批评自己国家的意见很多,但当时的日本却非退化,而是不断进步。

不过,面对当前的日本社会,我们却应重新思考「批判」和「成长」的必然关系。例如,在大学讲课的时候,我常会指出日本和中国所面临的各种课题,然后跟学生们说:「你们可以把这些课题作为将来挑战的目标,」但却有不少学生会说:「我们不这样认为。」因为在这些学生的心里,「批判」和「挑战」是两回事,如果被受到「批判」,就会没有达到目标的动力了。

事实上,要能把「批判」视为「挑战」的课题,人就必须抱有一定程度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这种积极性?我认为,这应该在我们每天的生活当中努力实践,但不少人不能或不敢那样做,他们只能从称赞自己国家的电视节目中才能获得「挑战」的勇气。也因此,这些电视节目的充斥,意味着目前日本社会缺少能使其前进的积极性。所以谈及这些节目时,必须考虑到这些精神层面因素

好文推荐

麻生晴一郎/过年气氛式微 日本人仍难忘的正月情怀

麻生晴一郎/振兴地方不能复制贴上 有独特性才重要

麻生晴一郎/日本的言论自由是否走向「中国化」?

►►►►►掌握最新观点,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麻生晴一郎,毕业东京大学国文系。1987年在哈尔滨打工,开始关注中国议题,着有《找中国「草根」》等。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