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华咖啡厅/热情的触发
文/Hyatt Pan
「感官刺激」包括吃好吃的东西(味觉、嗅觉)、被别人按摩(触觉)、看电视(视觉、听觉)、用迷幻药(刺激特定神经)等等的,而许多感官刺激是复合性触发,比方接受别人称赞,同时会触动多种感官以及想像而得到快乐。「特定活动」则因人而异,比方运动、唱歌、爬山、打牌,每个人会因为从事不同的活动、去触动脑部与神经反应,得到大小不一的愉悦感,当然还有一些较少人会联想到的包括骂人、家暴、耍大男人主义、摆出哀怨的表情等等也是,这些行为虽然好像都是负面的,但当事人其实在「做出」这些行为时会让自己的感受较好,而成为一种习惯性反应或动作。
所以除非你是某种自闭症或偏执狂、会无法控制自己一直去做某些行为,否则如果你很认真地投入一项兴趣,那你多半有一些诉求才让自己热衷地去做并会感到愉悦,比方你画了一部漫画,最终你渴望与他人分享甚至出版;或者你在车库里拼装了一台汽车,你就不用再倚赖大众运输而得到行动的便利。
对于一件事情的投入程度就是「热情」,会受你的「个性、潜在判断该事件的可行性」及各种「心理因素」影响,而每个人的热情触发点都不同,所以个人自身的兴趣、喜好感受,无法轻易地传达给另一个人或拷贝过去,而是不同的人发现彼此有同样兴趣后而物以类聚。
某些创业家会形容说:如果把自己丢到沙漠里,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他们都能想办法求生,并在几年后东山再起、成为某领域的一号人物。这样的创业家特质让很多人感到自叹弗如,觉得自己「过去从未有这种念头、更别说还要在什么领域闯荡、追求卓越了」。但事实的真相是,这类创业家也有各自的热情触发点,也许他们没有特别去着墨提出,但不论是对于金钱的渴望、对工作自由的渴望或对自身评价的渴望,差别只在于:
触发点在环境条件差异下会有不同火花。
比方:假设你对于做菜很有热情,从小喜欢看烹饪节目,对于美食很有想法或天份,但当你在严谨家教的升学环境中,父母绝不允许你做跟课业无关的事,那很可能你就一直顺从父母的指示而不断念书、考试,然后做其他工作,这一生是否有机会可以接触到烹饪的领域甚至发挥这方面的潜能则无法预测。如果你在某个时间点遇到特殊机缘,让你可以走向职业烹饪的路,你或许就能把兴趣当工作。但如果你只是某几次家政课被老师称赞很有天份,虽然因为老师可能是知名大厨而让你觉得特别开心,可是下课后你仍回归原本生活,那这样的小插曲似乎就不足以让你转向其他的人生道路。
每个人对于机缘的需求大小不一,如上面所说,「个性」、「潜在判断该事件的可行性」及心理因素是影响你投入程度的关键。
比方如果你的个性就是害羞呢?当一大群人在你身边时你就害怕而无法好好表现?那你可能需要一个密闭的创作空间、不受打扰地去慢工出细活。
或者如果你的个性就是追求完美,觉得作品没有到自认无暇的程度就不敢拿出来?那你可能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去雕琢、并非要先让许多专家检视通过才放心。
当从原本的环境跳到另一种路线时,会面临无数的未知可能性,多数人会因为无法预想后果而不会这样做,这是一种生存本能,否则要是大家想到什么就做什么,那就没有任何事情能持续下去了。虽然有许多种个性特质会阻碍一个人的行为,但这可以透过「认知上的调整」而改变,比方现在要是拿刀架在你脖子上,要你跟爸妈说你一定要追求自己的兴趣、要去学习相关专业,你难道敢说不吗?或者你现在突然只剩下人生最后一星期寿命,你还会说要等一切都就定位才敢追求什么吗?
你可能就豁出去了吧!想去哪里、想吃什么、想跟谁告白、想买什么,通通都去做了。
要改变认知有三种方式:
1. 被别人拿刀架在脖子上。2. 找到自己的触发点。3. 环境式壮胆。
1. 被别人拿刀架在脖子上。2. 找到自己的触发点。3. 环境式壮胆。
1. 被别人拿刀架在脖子上。
1. 被别人拿刀架在脖子上。
这泛指各种「强迫性给予舞台」。比方婆媳问题中被欺负的媳妇永远不敢吭声,老公也懦弱不敢保护她,现在有人绑架她的小孩,说「如果妳现在不去反抗婆婆,我们就撕票!」请问这个女生敢不敢去找婆婆吵架?应该敢吧,况且她会把累积的怒气都一次爆发,因为她「已经被断了后路」且「她本来就认为自己不应该被欺负」。
请注意!这跟「破釜沈舟」是不一样的,破釜沈舟是指处境艰难而让人努力去求生,但这里说的是「强迫你去做一件你本来就很想做的事」:
─ 你很想摆脱痛苦?─ 你很想提出建言?─ 你很想进行改革?─ 你很想离职创业?
那很简单,只要有人拿刀架在你最在乎的人脖子上、要你去做,你应该就可以走出自己的一片天空了。但实际情形是,社会上并不会有这种机缘「强迫性怂恿」让你可以壮胆,因此每个人都「可以给自己借口」去拖延:
─ 等我赚到30桶金、缴完车房贷、退休后再看看吧。─ 等我现在手边的事情忙完了,有空再来想吧。─ 等我看完这系列电视剧,再来专心准备吧。─ 等我小孩长大后再来思考离婚吧。─ 等我睡醒后再说吧。─ 等你打来吧。
于是大家就都先日复一日的看电视、上下班,等待有一天会出现一个人拿枪抵着自己的脑袋、让自己去完成什么,但既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第二种觉悟:
2. 找到自己的触发点。
2. 找到自己的触发点。
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行动触发点为何,因为我们的人生模式前期都顺从大人的指示去念书,然后按照父母的计划去安排人生,可能有些人会叛逆、有些人会走偏,但这跟触发点无关。
触发点是:让你想要豁出去的原因。
─ 大师说你超有天份,一定要继续去深造。─ 别人瞧不起你,你愤而决定证明自己─ 喜欢上一个人,为爱走天涯。─ 被人拿刀架在脖子上。─ 只想过富裕的生活。─ 喜欢看存款数字。─ 希望光宗耀祖。─ 看书受到启发。─ 愤怒、嫉妒。─ 痛恨专制。─ 觉得爽。
等等的各种原因都有可能让你决定要做一番大事,但每种触发点对于不同的人效果也不同,很多人即使被称赞很有天份或很有潜能,也不一定愿意踏上进修的道路,或者很多人即便看了各类的励志书籍,也不会有所领悟或改变。因此不论主动或被动,当发现了自己的触发点之后就要「努力记住」并尽可能让自己沈浸在这种状态里,否则一切就会变成中年迟暮后回忆过往觉得「自己也曾经差点能做些什么」的遗憾,那都只是一场空,而不能证明任何事。
3. 环境式壮胆。
3. 环境式壮胆。
人常常在欢庆式的场合会比较大胆,比方一般人喜欢跨年晚会、舞会、派对的现场感觉,觉得好像会有什么不一样的事情发生而感到很亢奋,或者有些女生在夜店喝了酒、大家怂恿一下,就跑上台去跳热舞或找陌生人热吻了,但这种壮胆没有指向性,就是即便你很亢奋、做了些狂热的举动,后续也没办法促使你未来去从事什么或借用到其他场合。
有些人脸皮厚,要他去做什么事情、拜访什么人、在人群中吆喝叫卖他都敢做,但有些人面子薄,非到「全部人都列队欢迎他、拱他上台」的话,他绝对不会做任何非常态的举动。这个因素也成为个人觉悟或发迹早晚的差异。有些人后知后觉,年纪大了或受过历练以后才开始较有胆子或有个人意见。
很多人常讲一句话:「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居然会从事...」。
也就是你能不能有一天突然发现「我原来根本就可以去做这件事」而也「决定去做了」,会成为你能否踏上追寻自己有兴趣事物的最大关键。
人的思维就像是电脑灌入的软体程式,从小开始,父母一条条口头指令输入到你的脑海,并用「身教、家庭气氛」让你模仿、习惯,如果你的父母本身热爱阅读、个性活泼、交友广阔,又会做生意、经营公司,并把这一些知识都传给你,那你的确是有可能比其他小朋友拥有更多优势去追寻自己的方向。
而只要回忆自己成长环境你就会知道,绝大多数父母并不是很懂感情、很懂生活或很懂教育才当父母的,所以大家长大后脑海中都有难以割舍的负面影响。很多人曾试图跟自己的父母去解释什么、去影响他们,但最后发现:一.点.用.处.也.没.有!
因为他们不是你,跟你的触发点就不一样,你或许是因为爱上一个人,想让自己配得上对方,而努力去打拼,但你父母可能习惯当怨偶,永远也不懂什么是真爱,那你能期望他们会了解什么呢?而如果你做一件事情,不论创业、钻研兴趣、研究学问,都只是蜻蜓点水的沾一下、摸一下,那最后成就会很有限;如果你一边做自己的事,还要一边顾虑父母、长辈、其他人的干扰或反对,那还不如就放下这些外务,专心过原本的生活就好,因为没有全力以赴的创业,都只是在胡闹。
「那该怎么办!难道为了梦想要跟他们决裂吗?」你问。
如果你真的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自己喜欢的日子、并用这种方式活下去,甚至闯出一片天,但那些人又不想跟你一起」,请问你有什么理由非要牵挂着他们?你的数学能力、你的梦想、你的挚爱,跟他们又不一样不是吗?谁规定一定要大家都跟你过一样的生活呢?如果他们喜欢原本的模式生活,你又为何要去扭转他们呢?只是,当然他们也没什么理由非要去扭转你就是了。
如果你心中有什么梦想,那就找到你的热情触发点,割舍掉那些阻碍,然后全力去做。因为你绝不知道,如果有一天达成梦想,你是不是能给更多其它人好的影响,这些人也许会更渴望着你的启发、仰赖你的贡献,到那时,你曾经在乎的那些小打小闹人生包袱还有任何意义吗?
So follow your dreams!~from "Rock Star", 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