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海大研究 有孔虫成珊瑚礁健康指标

台湾海洋大学姊妹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合作研究发现有孔虫可视为南海南部珊瑚礁健康的生物指标。(台湾海洋大学提供/陈彩玲基隆传真)

世界各地珊瑚礁正面临严重威胁,台湾海洋大学与姊妹校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合作,以刁曼岛的珊瑚礁为样本做研究,发现有孔虫可成为南海南部珊瑚礁健康的生物指标,若耐受性强的有孔虫增加,代表环境不适合珊瑚礁生长成果已刊登在国际期刊科学报告》。

人为活动气候变迁屡屡使珊瑚礁群落减少甚至消失,为让管理人员更有系统保护珊瑚礁生态海大助理研究员潘惠娟与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地质研究团队,于南海南部马来西亚东岸刁曼岛调查生态。研究团队根据人为活动与环境开发程度,在刁曼岛周围选取10个站位,共采集30组样本,筛洗后辨识出8目、41科、80属、161种底栖性有孔虫壳体,依壳体性质细分为胶结质、玻璃质陶瓷质等,再根据各种有孔虫的生活特性与生态需求,评估珊瑚礁健康生态。

分析指出,珊瑚礁健康生态指标(FI)与海水水质有良好正相关,但与海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寡呈现负相关,具耐受性的有孔虫,如Ammonia、Elphidium与Bolivina,能在典型污染、富含高有机质、低溶氧的海洋环境中大量增加,FI值相对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FI值大于4代表珊瑚礁健康良好,而刁曼岛西岸的FI值普遍较低,多数小于3,反映西岸水上活动、旅游发展正削弱珊瑚礁「免疫力」,未来面临更加严峻的气候暖化、海水酸化时,西岸珊瑚礁将更难维持生态多样性。

潘惠娟表示,这次研究有助于珊瑚礁周围水质与健康状况评估,海洋国家公园管理决策人员可借由FI指标密切监测,衡量珊瑚礁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适用于刁曼岛、马来西亚各地及南海其它珊瑚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