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们要变成丧尸:你会选择哪种感染方式?

爱玩网百万稿费活动投稿,作者 谢英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皮肤长出黑色鳞状物,上颚往上的脸部空腔化,脑部被一个红色结晶核取代……这就是最近让KONAMI让全球玩家爆粗的新种丧尸。从《合金装备:幸存》人人喊打的预告片来看,KONAMI在落入“丧尸题材”俗套的同时,又想尽力走出传统丧尸形象的窠臼。

鉴于《合金装备》系列的世界观设定历来走“真实系”硬科幻路线,相信这些丧尸的来历一定很有趣,它们的主要生理特征——皮肤组织上的鳞状物和结晶体,似乎昭告了一个全新的“丧尸化”途径。

“MGS”版的丧尸,身上的结晶物清晰可见

这让我想起了《命令与征服》系列的泰伯利亚晶石感染症,这是一种来自异星的物质,对生物具有高度侵蚀性。即使是体表最浅层的接触,它也能感染接触者,令其令身体组织结晶化。大部分感染者会因器官衰竭而死,少数则成基因突变的异兽——攻击欲旺盛,身体组织长出晶状物。

泰伯利亚晶矿感染者,身体器官出现结晶化。

这会不会就是“合金装备”版丧尸的灵感来源?

丧尸题材游戏风行至今20年,“丧尸化”成因则各有各解构和设定,编剧不再满足于“实验室病毒泄露、狂人制造病毒、以及生化攻击”这三板斧了。那么,在过去形形色色的丧尸题材游戏中,人类的“丧尸化”之路经历了哪些变化,又有多少现实影子折射其中?

经典回眸一笑——《生化危机》系列引领了20年来的丧尸游戏狂热。

一、邪灵诅咒

“丧尸化”的最早设定还真的没有什么科学元素可言。1932年,世界上第一部丧尸题材电影《苍白僵尸》(White Zombie)在美国上映,里面的丧尸是由巫术复活的尸体,它们日复一日在巫师的制糖厂劳作,从无索求,也不会咬人,真是可怜至极。

影片的主线也不是丧尸失控危害苍生,而是性感漂亮女主角与鹰钩鼻巫师的斗争史——后者一直试图施法将她变成丧尸版充气娃娃,好做些不可描述之事。可见,丧尸只是一个用来衬托反派的剧情元素,连噱头都算不上,它们的来历自然不需要太严谨的设定。

早期的丧尸电影的海报

同样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的电子游戏中,丧尸大多来自超自然世界,在一个鬼怪横行的地方,丧尸的出现无需多解释。至于剧情,往往是“勇者只身闯魔窟打怪”——FC上的《魔界村》和《恶魔城》就很有代表性,前者是骑士勇闯魔王城拯救心上人,后者是猎人深入古堡驱魔。

在这两款游戏里,丧尸都沦为漫长“打怪”流程中最不起眼的“怪”,各自出现在首关的第一二幕,被玩家轻松碾压过后就完成历史使命了。就算是《勇者斗恶龙》这类有着详尽世界观设定的RPG,丧尸也不过芸芸众怪中毫无辨识度的“小怪”而已。很明显,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丧尸题材游戏”,只能称作“有丧尸元素的游戏”。

《恶魔城》塑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鬼怪世界,丧尸在其中只扮演最低杂兵,戏份很少

在同时代的恐怖电影里,丧尸们的地位也高不到哪里去。比如1981年的《鬼玩人》:五个年轻人出门度假,夜宿深山老林一间小木屋,有人在地窖找到一本血写的古书和一部研究者的录音机。录音留言提醒,古书记载着死者可经某个咒语复活,大家千万不要跟着念那个咒语……

接下来是喜闻乐见的好奇心害死猫的情节:咒语被触发,男男女女挨个儿被鬼附身,主要生理表现和丧尸一模一样——脱皮掉肉不痛不死,唯一欲望就是撕咬血肉,最后挨个儿被收拾掉,满屏的血浆,简单粗暴有劲。导演食髓知味,在第二部又把这套路重来一遍:一对情侣外出度假,又来到一间木屋,又找到一本古书……

《鬼玩人》剧照,“鬼附身”的表现类同丧尸化

可见,用邪灵之力来诠释“丧尸化”足够省时省力,既然是一句诅咒能解决的事,由活人到活尸的原因和过程就不需要太多剧情铺垫,这样的设定,不涉及转折因果,情节上也没有太大空间来展现阴谋论和对人性的思考。

但这并不意味人类没法和丧尸作更深层次的互动,毕竟魔法的世界一切皆有可能,让我们稍微脑洞大开一点:如果身在一个生与死界限模糊、人类和丧尸有序共处的世界时,当“丧尸化”成为生活日常,我们该如何自处?

电影《温暖的尸体》,描绘了人与丧尸的重口爱恋

2002年的《英雄无敌4》给出了很好的样本,这是系列评价最低的一代,却贡献了“英雄无敌”史上最优秀的剧情,亡灵族战役《半枯半荣》的剧本尤其精彩,它塑造了一位冷酷而悲悯、诡诈而真诚的“丧尸枭雄”的形象——“半死者”高铎斯

放心,以下内容不涉及剧透。高铎斯原是一名人类,因一场为保命仓促进行的施法,变成了半人半尸的“怪物”——右半身为尸身,左半身为人身。在逃过一场来自人类同胞的可怕虐杀后,高铎斯终于抛弃过往,来到坟场地使用灵力召集了丧尸部队,建国自立,攻城略地。

高铎斯的国家呈现一种古怪的和谐:活人和死者之间相安无事,人类聚居在乡村里劳作,承担税务一如从前;丧尸冷藏在墓穴里沉睡,随时服兵役保家卫国。人命神圣不可侵犯,只有自然死亡和意外死亡的人才会补充进丧尸队伍里,杀人犯(无论种族)必被处决。举个例子,一名吸血鬼军官因饥饿到村庄猎食,被高铎斯亲手用长矛钉在地上,直到日出后灰飞烟灭。

《英雄无敌4》:半死者高铎斯

如果不得不将一个活人“丧尸化”,则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使用志愿者,二是要交付买命钱。有一次,高铎斯急需一名新信使,于是来到一个村庄召集起村民,将一袋金币丢在地上:“我非常抱歉,但现在正是用人之际,这袋金币作为我带走生命的补偿,给献出志愿者的家属。”最后一名患了重病的男子为了家庭舍生,自愿被转化为丧尸,在后续剧情中也有重要戏份。

在高铎斯的治下,越来越多人向其宣誓效忠,并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当亡灵巫师以获取高额奖金。高铎斯最后因为挫败一个灭世的阴谋而被尊称为“圣父”,他和他的丧尸手下们是“英雄无敌”系列中最“伟光正”的亡灵角色。

回到本节开头的话题,你可以看到,在游戏中以超自然因素来解释“丧尸化”有利有弊:少了真实感,但拓宽了题材面,编剧无需受限于现实生活设定,丧尸们也可以有更多的剧情发挥——能言语和交涉,能展现勇气和忠诚,不仅仅是充当被爆头的对象。

魔幻风格的《英雄无敌》系列中,亡灵和丧尸们有更广阔的舞台

二、病毒感染

在丧尸题材电影和游戏中,应用最广泛的设定莫过于“病毒感染”——“丧尸化”不再是魔法产物而是一种病理机制。

这又可以细分成两种设定:

其一,病毒源头和感染渠道均出于自然演化结果,基本没有人为干预,故事里未必有贯穿始终的强力反派,着重体现末世环境挑战、人物关系危机,以及主人公面对茫茫自然之力时的渺小和挣扎,代表作是美剧《行尸走肉》及同名游戏。

其二,病毒是科学的产物,其传播扩散有人为干预因素。游戏史上,纳粹是第一个量产丧尸的组织——出自1992年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德军总部3D》(Wolfenstein 3D)。游戏的第二关,主人公得知纳粹正秘密打造一支由丧尸士兵组成的军团,于是只身潜入研究基地,干掉了项目负责人。此关的丧尸们身穿军装,可见生前是普通士兵,BOSS的攻击方式是投掷一种蓝色试剂,这应该就是丧尸病毒制剂。

在游戏史上,纳粹是首个大规模量产丧尸的邪恶集团

显然,“人为推动病毒感染”的设定更有利于讲故事:主人公与“幕后黑手”的斗争可以不断深化,病毒的机理可以进一步细化。比如《生化危机》系列,世界观之宏大无出其右,从对病毒的分类可略窥一斑:改变生体遗传因子的T病毒、促进无限进化的G病毒、让母体获得驱役次级感染者能力的维罗妮卡病毒、促进产生海洋生物性状进化的深渊病毒……

“生化”系列走红后,我们得以在更多的游戏中见识更多奇怪的丧尸病毒——为了抗衡“生化”,“后辈”丧尸游戏的编剧们也是谓煞费苦心,要么故意语焉不详,模糊处理,给玩家留下想象空间;要么就是用另一种讨巧办法:对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病理作艺术加工,使之符合“丧尸化”要求。

《行尸走肉》拍了六季,步行者(Walkers)的成因至今仍语焉不详

前者如《死亡岛》,游戏提及了一个土著部落的传说:吃下部落勇士的尸身腐肉可以获得不朽力量——结果部落的人都成了不明病毒的隐形携带者。后来,有个部落女孩逃离后进入文明社会,身上的病毒产生进化并传播开去(女孩身带免疫力。至于病毒的具体性状、感染原理、临床表现……不好意思只靠玩家想象,像“生化”系列那种厚厚的资料设定集是没有的,这也算是一种“朦胧美”。

后者如《求生之路》,这游戏的丧尸病毒就是一种来自实验室的变种狂犬病毒,感染者会表现出狂躁、攻击欲强烈、对声音极端敏感等狂犬病症。同时,感染者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丧尸——它们仍是大活人,才会有着敏捷的反应和动作。不过,这种病毒又有促进感染者基因突变的能力,因此你会在游戏中看到各种奇形怪状的变异体,这让你产生一种既熟悉又疏离的“距离美”感。

《死亡岛》的丧尸病毒由来交代得很含糊,但各种血浆元素倒玩得很溜

既然用病毒作为“丧尸化”的成因,那么相对应,疫苗和特效药也有了出场机会。事实上,虽然绝大部分丧尸电影遵循“一咬无救”的设定,但游戏编剧却没法这样干(除了AVG风格的《行尸走肉》)——玩家操作的主人公在游戏中或多或少会有被丧尸抓伤咬伤的遭遇,要解释他们为何不会变丧尸可得费点功夫。

“生化”系列的编剧就很聪明,他们创造一种新的植物,将其“问世” 时间设定在初代游戏故事发生时,在故事背景中交代其来历:“1998年5月21日,安布雷拉集团的研究员于《娱乐科学》杂志上撰文,提及在浣熊市郊区山上发现的一种新型药草,它有绿、红、黄三个亚种,对许多已知类型病毒有很强的抗毒性,具体临床应用暂未开展。”这样,当玩家在游戏中用药草回血驱毒时,自然不会有什么“出戏”的感觉。

在生化系列游戏中主人公遇袭受伤是常态,但奇怪的是无一例外幸运地逃过了感染

这个话题可以适当延伸一下: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感染了丧尸病毒,该如何自救?我们试以最经典的T病毒为例,它可以导致95%的感染者丧尸化(余者可进化为更高阶的怪物),1000万人中约有1名免疫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体液(主要通过撕咬)进行感染,前者有一个持续数日的痛苦不堪的发病过程,后者可在数小时内将活人变成丧尸。

保命的关键是T病毒血清,游戏中,这种取自免疫者身体的解药出现在在浣熊市的医院,而在同名电影系列中则已量产,我们假定它在大规模感染发生时不难搞到吧。

要注意的是用药的时间,早发现早治疗,最晚不能迟于发热阶段。幸运的是,如果你是经呼吸道感染T病毒,可以有几天的发病缓冲期。《生化危机1》游戏中有一份文档,是安布雷拉某实验室一名管理员的日记,从中可知他从感染T病毒到“丧尸化”的时间:10天。

《最后生还者真菌感染者的发病过程,相当蘑菇

他是经空气传播感染病毒的,日记记载了实验室“发生意外”,但没有引起太大骚动。意外的第一天,他没有任何不适感;第二天,身上开始发痒;第三天,背上长出脓包;第四天,脓包扩散到腿部;第五天,脓包扩散至全身;第六天,脓包处皮肉松弛软化,甚至一抓就脱落;第七天,开始发烧;第八天,持续发烧;第九天,高烧退了,但智力已经受损,食欲变得旺盛(开始偷吃狗粮);第十天,理智丧失将尽,杀人并吞食。

你可以把这看成一份T病毒感染病理分析,从中可推测,病毒侵蚀脑部是在感染后期,以发热阶段为界,前期损伤的是身体的免疫系统,如果你太迟才使用血清,就算救得回来,智力的损伤也是永久性的。

此外,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判断否感染病毒:看看身体有无盗汗并伴有难以抑制的痕痒感。这是结合上面的案例,还有《生化危机2》里一篇下水道管理人员日记总结的经验。该日记清楚记载了一名搬运工的异常:“聊天的时候他一直在流汗,还不停挠痒,到底得了什么病?”由此可见,如果你同时出现上述两种症状,可要小心了。

连大象这种体型庞大的动物,也躲不过T病毒的侵蚀。

如果说游戏教会了我们一件“可能有用”的常识,那就是对丧尸的最有效的攻击方式——爆头!

三、寄生入侵

对于寄生虫,相信你我一定不陌生,螨虫、跳蚤、蛔虫、脚癣真菌……这些讨厌的小东西已经入侵人类生活很多个世代了。

由寄生生物引致“丧尸化”的设想,既有现实的影子又充满狂野的想象,让人目眩神迷。目前,已有的游戏可归类出两种构想:一是动物寄生,代表作是《生化危机》(4、5代)、《丧尸围城》等;二是真菌寄生,代表作是《最后生还者》(俗称《美国末日》)。

“生化”系列的寄生虫名为Las Plagas,4代的感染者被称为嘎呐多(西班牙语“家畜”),5代的感染者被称作马基尼(非洲土语“邪灵”),下文统一称为寄生虫丧尸。

“生化4”中,Las Plagas以虫卵的形态进入人体,经过数日发育成熟,最终控制感染者的神经中枢,将之傀儡化。“生化5”中的Las Plagas(二型),更可在成虫状态感染——直接从口腔进入,撕开食道附着于脊髓上,短短几分钟即可控制宿主意志。初始型寄生虫的感染还有救——用放射线照射身体杀灭幼虫,改进型寄生虫的感染完全无救。

这样的寄生虫丧尸,大脑和身体组织未受损坏,因而能保持人类水平的智力、身手和外貌,能使用工具和武器(甚至能驾驶摩托车),也保留了一定的语言能力,相互间能进行协作。不过,它们已丧失了自我意识,会无条件听从上级感染者的指令,有痛觉却不怕疼痛,可以毫不畏死。

寄生虫入侵人体,口器触手化

那么,在现实世界中,寄生虫真的能控制宿主的意志吗?有部分是可以的,在神经系统结构相对简单的昆虫身上较常见。比如,铁线虫,它的成虫是水生的,幼虫却寄生在陆生的蟋蟀或螳螂体内。当发育完全时,幼虫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驱使寄主疯狂寻找水源,最后一头扎进水里淹死。

铁线虫从螳螂腹部破体而出

游戏中,Las Plagas寄生虫除了控制宿主意志外,还能诱发基因突变,比如变异巨人,这有一点科学的影子吗?是有的,美国密西西比河有一种吸虫,能钻入蝌蚪体内寄生,蝌蚪发育成蛙时,会多长出几根畸形的足肢。这种基因突变远远没有游戏中的异变风光,可怜的青蛙拖着畸形的身体行动困难,很容易被鸟类捕食——这是吸虫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在鸟儿的体内完成最终发育。

因寄生虫入侵而畸变的青蛙——让我们想起KFC的传闻

Las Plagas寄生虫对人体的恐怖改造,还在 “生化4”的反派之一克劳萨身上充分体现。克劳萨自愿接受植入改造,在与主人公里昂的战斗中,寄生虫从左臂突出,变异成角质利刃。

克劳萨的左手因寄生虫而异化成刀刃状

那么,现实中有这种可能性吗?寄生虫可以取代寄主身体器官吗?说来恐怖,生长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湾的缩头鱼虱(学名:Cymothoa exigua)就是这样的生物,它是一种甲壳类,能“吃”掉鱼舌并取而代之!缩头鱼虱的幼体首先附着到鱼鳃上,发育成熟后爬进鱼的口腔,用前足抓住鱼舌开始吸血,直至其萎缩,然后用腹肢紧紧附着在鱼舌残体上,从此代替鱼舌,这是唯一已知完全取代寄主器官的寄生方式。

缩头鱼虱已取代了鱼舌,好恶心…

可见,Las Plagas的设定既新颖又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为“丧尸化”成因提供了一个足够有趣的样板。但吹毛求疵地说,它有个设定上的小缺陷:从生物习性角度看,Las Plagas更像蚂蚁、蜜蜂那种群居性昆虫而非寄生虫。要知道,寄生虫是没有“集体意识”的,它的最大本能是繁衍后代,蚂蚁、蜜蜂等昆虫却有服从集体的天性。比如,行军蚁在逃离着火丛林的时候,会团成球体状,把蚁后保护在中心,然后簇拥着滚过火焰,通过牺牲外围蚂蚁来保住群落。

而在游戏中,寄生虫丧尸却一昧只想将主人公里昂、艾达王杀死,对指令的服从压倒了繁衍本能,当然这是剧情需要,所以编剧不得不在故事中加入了一份“研究者手记”加以说明:“它们(指寄生虫)非但不单独居住,还表现出了强烈的社群现场,群体意识这种习惯性从未在寄生生物中出现过,这或许是寄生虫的一种习得行为。”

生化4中,被寄生的村长通过病毒异化的方式实现了增高

再看看《最后生还者》,这个游戏塑造了一种全新的丧尸形象:真菌寄生丧尸。一种神秘的真菌在人体“扎根,感染者脸部和身体躯干陆续长出菌株,脑部被侵蚀丧失理智,只剩下对血肉的渴望。这种真菌有两种传播方式,一是驱动寄主撕咬活人,二是在菌株完全成熟后爆出大量孢子,在此阶段真菌会将宿主杀死——你在游戏中会遇到必须使用防毒面具的地方,“毒孢子雾”尽头往往有一具菌落繁茂的人类尸骸。

《最后生还者》里,被真菌感染的人类,最后会变成嗜血的丧尸(应该是蘑菇)

感染者(The Infected)——《最后生还者》

黑光变异体(Blacklight)——《虐杀原形》

是不是让你立马想起了虫草菌?这是一种是寄生于蜗蛹蛾科昆虫幼虫体上的子囊菌,它的孢子是极其细微的针状体,落在幼虫体表后长出芽管,刺入虫体。对不幸的宿主来说,这是一个“安乐死”过程——虫体生长被抑止,肉身的养分被汲取,菌丝渐渐遍布全身,直至死去,变成一株名贵药材——冬虫夏草

如今,因产量与需求量的差距太大,聪明的国人已培植出替代品“虫草花”,这是未经过寄生环节而成熟的虫草菌——自小长于与幼虫身体营养成分类似的人造培养基。至于药用价值是否一样,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人工强行冬虫夏草

自然界中,像《最后生还者》里表现粗暴的真菌也是有的,幸好危害对象是蚂蚁,只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被发现,已在地球上存在了4800万年。它感染蚂蚁之后,会释放出某种化学物质扰乱其神经中枢,令蚂蚁“性情大变”,离群独索去寻找适合真菌繁衍的环境。

如果这只不吃不喝的蚂蚁没死在路上,最后会来到一片在高处的新鲜叶子上。这时,真菌会释放某种物质,意思是“你可以死了”。于是,蚂蚁在痛苦狂乱中迸发出如丧尸般的咬合力,死死咬住叶脉,死在其上。真菌菌株继续在蚂蚁尸身内生长,最后破体而出,居高临下散播孢子,感染更多的蚂蚁。

被真菌寄生致死的蚂蚁

四、辐射变异

现实生活中,辐射是最容易引致基因突变的途径——高能粒子(如α、β、γ三种射线)进入细胞内,打断化学键(使离子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改变DNA分子的结构,使之变异。因此,也有许多电影和游戏编剧选择以辐射变异作为丧尸的由来设定。

“现代恐怖电影之父”乔治·A·罗梅罗的成名作《活死人之夜》,是现代丧尸电影真正意义上的开山作,使丧尸得以脱离诅咒的套路,成为全新形象的银幕怪物。影片中的“丧尸化”成因正是辐射——有一颗从大气层坠落的卫星带来神秘的宇宙辐射,令墓穴里的死者复活并散播杀戮。

死灵变异体(Necromorphs)——《死亡空间》

至于游戏史上,知名度最高的“辐射丧尸”则是《辐射》系列中的“僵尸”。它们因暴露在高浓度辐射中,变成了一副“干尸”的模样,还获得了不知可延续多少年的寿命(不再因身体器官衰老而死)。

注意,这个游戏中,“僵尸”不等于“丧尸”,最最重要的区别是,它们保留着完整的神智与智力——不但不会无脑扑人,反而因为长寿而显出见多识广的睿智。没错,在《辐射4》的芳邻镇,一位名叫汉考克的僵尸还当上了镇长。

只有神智不正常的“狂尸鬼”,才有传统“丧尸”的样子,这是因为被辐射侵蚀了脑部,变得癫狂而极具攻击性。不过,“狂尸鬼”对血肉没有兴趣,它们只是单纯喜欢攻击活物而已,也不具备把受害者变成同类的特性。

《辐射4》里的僵尸镇长汉考克

那么,真实世界中,辐射可以造成“丧尸化”变异吗?或者说,会不会产生类似《地铁2033》的怪物?

幸好,并不会。辐射造成的基因突变是无序的,这和生物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因应环境变化而作出的调整是不同的,这种变异是不利的,通俗来讲就是“癌变”。举个例子,鲸和海豚原本是陆生动物,后来在入海生活的千百万年间,前后肢渐渐演化成鱼鳍状,这是进化。如果一条鲸鱼忽然长出几条腿,这样的突变是致命的。

所以,你在网上看到的“切尔诺贝利变异食人巨鼠”是地摊文学产物,科学家在当地找到的“变异生物”,主要是某部分器官残缺或畸形,没有整体巨大化的情况,更别提有什么异于寻常的捕猎能力了。

除非辐射来自地球以外的未明物质,这样就能跳出现有的物理和生物定律,《使命召唤》系列的僵尸模式剧情就是这么干的,这次还是纳粹“背锅”:1945年,纳粹在陨石中找到了一种未知物质“115元素”,它具有放射性而且半衰期极短,能令死尸复活(对活人无效)。剧情中,“115元素”辗转德国、太平洋岛屿……于是战火连天的阵地上有大量阵亡士兵复活成丧尸。不过,受限于“只能经辐射源变丧尸”的设定,COD版丧尸也没有次级感染能力。

《使命召唤》里的丧尸模式

再提一句,在今年6月8日,“115号元素”真的问世了!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宣布,美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联合合成了一种新元素,命名为Mc。这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元素,原子序数是115,属于弱金属之一。目前,虽然还未能通过化学实验来验证其特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绝对没有“丧尸化”的奇妙功能。

事实上,辐射变异是相当没有科学含量的“丧尸化”手法,“辐射”系列都没法自圆其说,以致于出现“一个小男孩被困在冰箱,变成僵尸不吃不喝几百年来,唯一的欲望是回家”这种狗血情节。辐射丧尸的概念一直流行,恐怕和西方人在冷战时期的核恐惧意识,以及现代人对后工业时代文明的不安感有关。

但愿游戏中这一幕不会成真

结语

所幸,我们的世界尚算安全:没有居心叵测的亡灵巫师,基因武器也处于严格掌控之下,浣熊市那样的悲剧不大可能发生在你我身边。

不过,要警惕,人类正变成另一种“丧尸”——如果你全文读到这里,你大概有5分钟是这样子的:低着头,不言语,这种状态是不是已成为你的日常?

这是“手机丧尸”。举个例子,现在很多人聚会时,也是各自玩手机,这跟游戏中的丧尸没多少区别:虽然群体出动,彼此却无交流。所以,读者诸君也请警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