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水4°C「最大密度」谜团 交大团队改写理化课本

▲水的密度在4°C时,可达到最大值。(图/达志影像美联社生活中心综合报导国立交通大学研究团队发现水在4°C「最大密度」异常现象原因,是由于低温下的「氢键网状结构扩张」所造成,结构扩张则是因为奈米冰(Nano-ice)的产生所导致。另外,奈米冰于温度低于10°C时开始生成,所以低于10°C的水严格来说不能视为纯液体。这项研究结果预计将会改写国中理化教科书

根据《交通大学新闻网》的报导,水作为液体,仍有许多异常现象尚未被完全理解,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最大密度」的现象。台湾日本合作团队(由国立交通大学濵口宏夫讲座教授领军)透过在低温下形成奈米尺寸的微冰晶,为「最大密度」的现象,做出很好的解释。

报导也指出,国中的理化课本都有提到,水的密度在4°C时,可达到最大值。这个与热胀冷缩大不相同的异常现象也解释,为什么冬季湖面结冰,但鱼儿仍能在冰面下方的液态湖水中生存的原因。理组同学更可能进一步学习到,水的密度异常是由于低温下的「氢键网状结构扩张」所造成,所谓氢键指的是水分子之间微弱的作用力。冰的结构是一种立体的网状结构,因为间隙多,所以造成冰的密度比水来得小。

交大研究团队在研究中证明,这样的网状结构扩张是因为奈米冰(Nano-ice)的产生所导致,同时也抑制了原本该增加的液态水密度,最终表现出水在4°C时密度最大的异常现象,奈米冰于温度低于10°C时开始生成,所以低于10°C的水严格来说不能视为纯液体。

▲(右上) 水的温度相关拉曼光谱的高光谱分析揭示有三种不同形式的水存在,红色(解结构化氢键键结水)),蓝色(结构化氢键键结水))与绿色(奈米冰);(左上)由模拟估算出来的水密度(空心圆)与观察到的(黑色实线)水密度的温度依赖性;(下)推测三种水的概念图,红色:解结构化氢键水,蓝色:结构化氢键水和绿色:奈米冰。(图/翻摄自交通大学新闻网)研究团队更利用拉曼光谱法,测定了-23 到45°C范围内的140个水样品,并且得到各个温度区间的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在这范围中有三种形式的水出现,分别是「氢键结构松散的水」、「氢键结构规律排列的水」以及「氢键高度规律排列而形成类似冰型态的水」,「类似冰型态的水」实际上就是「奈米冰」。研究团队经过理论模拟计算后,得到这三种型态水在不同温度下所占有的比例,估算出来的最大密度落在4°C左右。所以水在4°C时具有最大密度之谜已经得到解答,预计也将改写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