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五国的下一步

谭伟恩 蔡育岱

金砖国家日前在德本(Durban)集会议程中讨论筹组发展银行一事引来国际关注《经济学人》(Economist)事后评论五国分歧大于交集,导致发展银行集资分配义务的承担无法形成共识。《纽约时报》 (New York Times)平衡报导五国各方盘算之余,指出设立发展银行的倡议多少是制衡以美国为主的西方金融体制,并简短触及印尼未来参与这个集团之可能性。其它国际性媒体,例如路透(Reuters)与《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在介绍金砖集团对于全球经济如何具有影响力的同时,不忘直接或间接强调中国以金砖为杠杆挑战华盛顿共识」的意图,或是点出五国彼此贸易自由化争议多于协作病造灶

上述列举之评析均有所据,也确实是金砖一词浮现国际社会以来成员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的挑战。但作为精准分析五国聚合与研判金砖未来走向,却尚未搔到痒处。从简约的个人层次作为比拟,倘若一个自然人不是很有钱,那么银行这种制度存在的价值是什么?答案是较为安全的存款地点,或是合法贷款(利息合理)的考虑对象。如果一个自然人渐渐有了一些积蓄,甚至是晋升中产阶级以上,那么银行的功能又是什么呢?应该就转变为进行稳渐金融投资或是寻求理财专业服务的选择。又如果一个自然人努力工作与累积财富了二、三十年,在没有成为正港有钱人之前,银行又能提供给他什么裨益呢?这最后一种假想情况或许就可以从金砖五国此次有意设立一个新的发展银行窥见端倪。此种银行对于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的主要功能不外有二:一是让「物与类聚」的效应组织化(“BRIC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既然五国已在国际间取得了金砖封号多年,设立制度化更高的合作模式乃是必然的演化。一是效法工业先进的已开发国家,利用国际性金融组织狠捞发展中国家一笔;更具体地说,以进行基础建设或援助贫困为名,行投资谋利或经济干涉之实。

第一种功能必有论者质疑,金砖国家相互间贸易冲突大于合作,而且彼此互赖的密度远不如个自对于已开发国家之依赖。非也!考察五国在世贸组织(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互动便可厘清五国间真正的贸易冲突来源恰巧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已开发国家:美国与欧盟。详言之,巴西仅控诉南非过一次(冷冻肉品倾销),印度仅控诉过巴西(黄麻袋贸易)、南非(药品反倾销税)各一次;此外还被我国举发过不当的采用反倾销措施。中国目前所有的贸易纠纷案件都是控诉美国或欧盟;而举发中国的主要是欧美,其次是墨西哥与日本,而非金砖成员。俄罗斯因为才刚加入WTO不久,目前尚无任何纠纷案件。至于南非从加入WTO后从没有告过别国。

第二种功能不免被贴上悲观论或现实主义标签,然世银(World Bank)和国际货币基金(IMF)现有的垄断地位和透过加权投票制形塑出的大国主导模式,确实对不少发展中国家或赤贫国家的经济构成负面影响,甚至还进一步导致若干以农业为经济主力的国家出现粮食自主权流失的危机。「北京共识」所以在第三世界有市场,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所致;而几年前冰岛金融危机发生后,未以IMF作为首选贷款对象的事例可为佐证。倘若更直接地聚焦在发展银行本身,那么得过诺贝尔奖与曾任世银首席经济学家的Joseph Stiglitz一再强调:「华盛顿共识」与一国经济发展间没有必然关联性,过去世银以此共识作为国际贷款的条件,相当程度上是迫害,而非援助。

毋宁,当金砖五国不再是穷困或一般性的发展中国家时,发展银行对它们的战略价值就转为仿效过去已开发国家以市场经济为名「合法」剥削其它发展中国家最好的工具与最理性之选择。习近平先生不已明白说了,「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有利可图的勾当,金砖岂有不为之的道理?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学副教授;谭伟恩,政治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