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粮食危机:珍惜手边食物 敦促政府正确抉择

▲干旱天气对美国农作物产生巨大冲击。(图/取自NOAA官网)

蔡育岱  谭伟恩

火炎阳的七、八月,美国正经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旱年,超过25个州因降雨不足而严重缺水灾情目前还在持续,但已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显著影响玉米大豆及其它农作的产量大幅缩减不如往年,导致美国本土国际粮价旋即上扬。农场生产者苦不堪言,而低收入的美国家户和仰赖进口美国农作的国家也同受其害。

鉴往知来,粮价上涨往往容易在国内层次牵动社会秩序的不稳定,甚至是造成一国内部暴力冲突。由于食物人类维生之必须,倘若价格过高超过一般平民经济能力,人就可能会因此而焦虑、躁怒,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发生在北非中东地区阿拉伯之春其实与粮价波动极为密切!)。对美国这样的北方国家来说,食物消费仅占一般民众(中等收入所得)平均收入的10~15%,因此粮价上扬并不会对日常生活冲击过大。然而,对低收入所得的美国人或是那些经济发展较差、GDP偏低的国家来说,不断攀升的食物价格可是人民每日生活沉重的负担。

国际层次上,陷入干旱的产粮国会动摇全球粮食安全的稳定。因为许多国家无法自给自足,必须透过进口粮食来满足国内民众的生活所需。一旦像美国这样的粮食供应大国发生严重干旱,农作产量下跌就会导致全球市场的需求超过供给,价格上涨遂成为必然结果。然而,令人担忧的不仅于此;2010年俄罗斯东部地区也曾发生过严重的旱灾小麦收成与2009年相比短少约1/5,使得俄罗斯政府立即下令限制小麦的出口。而澳洲也因为2011年的大洪水导致糖与小麦的供应受创,不得不减少对外的输出。一言以蔽之,极端气候频繁地出现,让国际粮食供应倍受威胁,在未来不知能否恢复的情况下,不断攀升的粮价成为国内与国际秩序稳定与否之一大隐忧。

几年前(2007至2008)当稻米、玉米、小麦等农作的国际市场价格涨幅达到100%时,粮食暴动可是真切地在许多国家(例如:埃及海地印尼叶门等)上演。其结果是这些国家的社会秩序大乱,人民对政府信心锐减。当时粮价上涨的原因和近几年(2010至2012)不同,即与气候变迁关联性较低,但却与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密切相关。由于仰赖化石能源,产粮大国农作生产过程中的机具操作、收成后运输工具的使用,都因高昂石油成本而受影响。但值得注意地是,同一时期全球可耕作土地的面积是持续在扩张,也就是说农作的产量实际上并没有因为当时油价的波动而缩减。竟然如此,国际粮价为什么还是上涨了?答案在于增加的农地不是被用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粮食,而是在提供研制生质能源(酒精汽油)所需要的玉米。

气候变迁与原油价格是目前粮价居高不下的两大主因;前者,即便是在美国,也已被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2011年的研究报告所确认与人为活动不可分。而后者的研发生产,是否真得能达到友善环境的结果与绿色经济发展的实效,还依旧处于不确定与高度可争辩的阶段。盱衡此景,在无法预知极端气候何时来袭及造成损害程度多严重的情况下,降低风险最稳健的策略是珍惜现有的粮食并敦促政府强化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另一方面,基于比例原则与人类安全的思考,国际社会应尽速研拟对生质能源发展的管制措施,特别是当农作生产因自然灾害受创之际,要能在供应人民所需与提供运输之用两者间维持妥适的平衡。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学副教授;谭伟恩,政治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