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宜等六校联合成果发表 呈现跨域合作及创意课程

教育部「议题导向领域叙事力培育计划」于静宜大学设立「中区社群共创交流基地」。(陈世宗摄)

暨南大学借由「Me Watched监室主题,带领师生关注「异乡人」在台湾现况。(陈世宗摄)

静宜大学「这一站,幸福」,借由九门跨领域课程,让学生走入大肚台地,培养学生的「三创・三力」。(陈世宗摄)

静宜等六校联合成果发表,深入社区呈现跨域合作及创意课程。(陈世宗摄)

翻转大学的课程与教学!教育部「议题导向跨领域叙事力培育计划」设立于静宜大学的「中区社群共创交流基地」,举行联合成果发表。透过「未来进行式─进击的大学课堂」主题,呈现静宜、暨南、亚洲、明道、岭东科大、中教大等团队,跨领域合作、场域实践策略,及具利他精神与议题导向的创新课程成果。学生借由「做中学」,也能培养面对未来快速变化世界,所需的特质、专业与前瞻视野!

教育部资讯及科技教育司科长李珮琳表示,以往成果展都是静态、在室内空间交流;此次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大自然空间,实地体验学习,也是首次尝试将教学成果以「展览」方式呈现,借此接触民众,传递更多理念与成果。

中区社群共创交流基地主持人、静宜大学台文系教授陈明柔表示,教育部为回应联合国永续发展目标(SDGs)的消除贫穷等17项核心指标,推动「议题导向跨领域叙事力培育计划」,在全国设立4座基地、共46个团队。这项计划平台,在北部由台北医学大学主导、中部为静宜大学、南部为成功大学、高高屏地区则是高雄科技大学负责。

陈明柔说,教育部「议题导向跨领域叙事力培育计划」运用跨领域合作、场域实践策略,发展具利他精神的创新课程。此次中区校群成果联合发表会,以「未来进行式─进击的大学课堂」为题、「窗」为意象,展示不同核心议题关怀下,大学教育如何推「窗」展望新视界,包括培育未来人才的课程研发、叙事力及论述过程产生的影响。

「中区校群成果联合发表」不仅展现各校特色,共同特点即所有计划或团队都关注到「未来人才养成的变化」!陈明柔说,单一科目的学习,可能无法面对未来挑战;应着重于未来性、更多元思考的学习。课程不仅以单纯书面传达专业知识,更需实作体验,教师透过共学社群、场域踏查,呈现知识成果,再教导给学生。

共6所学校、8个计划团队参与联合发表,包含静宜大学「这一站,幸福」,借由九门跨领域课程,让学生走入大肚台地,以「老有所用、永续城乡、青银幼共创幸福大肚」为核心议题、课程设计教学策略,不仅协助地方产业,学生也能培养「创意叙事力、创造实践力、创新传播力」的「三创・三力」。

暨南大学校长苏玉龙与东南亚学系教授李美贤借由「Me Watched监室」主题,带领师生关注「异乡人」在台湾的现况,透过亲职外包、血统污染、白人负担、跨境黑户族裔飞地等核心议题,关注新兴社会现象,所带来的情感矛盾、压力与冲突。学生可透过课程学习报导写作、纪实摄影、实境游戏设计等叙事工具。

台中教育大学以「时尚的微革命─农村书写」为主题,并结合亚洲、高雄科大等跨校成员,以年轻人在地视角,结合田野探勘与文化体验,深入观察台中社区,纪录农村土地之美,以故事营造「时尚农村」。岭东科大「一花甲的距离─花甲熟年X花样青年」则呈现跨代传承银发族的智慧经验;明道大学「蜜蜂回来了」,则展现从土地到餐桌食材旅程

亚洲大学所呈现的三个主题分别是「国道6号的美丽与哀愁」,以永续城乡、陆域生态为核心议题,借由国道6号腹地为实践场域,透过跨领域教师社群,进行共学与创发,也让民众思辨人文自然科技相关议题;「眷村生活祭─旧的新村.新的旧新村」,师生走踏旧社区、再造旧新村;「友善农业之窗」,则传递绿色生活的幸福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