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书摘》后梅克尔时代的变与不变 台德如何展开新局?

即将于今年12月卸任的德国总理梅克尔(Angela Merkel)。(图/美联社)

2021年9月26日,德国举行国会大选,这场选举罕见受到关注,因为不管结果如何,新总理将不再是所有人熟悉的梅克尔!16年任内,梅克尔带领欧盟度过重重危机,更让德国成为世界不容忽视的稳定力量。当她步下政治舞台,国际政治将有什么变化?对台湾而言,台德关系会怎么走?《远见》为您深入剖析。

2005~2021年间,中华民国选出了三位总统,美国历经四位白宫主人,法国也有四位总统搬入了爱丽舍宫,英国共计五位首相先后住进唐宁街10号,日本则是换了九位(10任)首相。

唯独德国,在这16年间,都由梅克尔(Angela Merkel)担任总理,16年的岁月有多长?足以让呱呱坠地的婴儿成为青少年,大约占了人类平均寿命的1╱5。

也无怪乎当梅克尔宣布不再连任时,德国境内高达四成选民不知道要将票投给谁?多数受访者更表示,这次大选没有任何候选人或政党足以吸引选民,因为现今德国青少年们的成长过程中只有一位总理:梅克尔。

2000年,时年46岁的梅克尔是当时德国总理柯尔(Helmut Kohl)口中的「我的女孩」(mein Madchen),她登上基督教民主联盟(CDU/CSU,基民盟)的领袖大位。

五年后,梅克尔接任德国总理,成为德国至今上任年纪最轻的总理,更是首位女性总理。

被称为「危机总理」的梅克尔,带领日耳曼民族度过许多艰难时刻,包括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10年欧债危机、2015年难民潮、2016年英国脱欧,再到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这位理性、务实且以解决难题著名的政治领袖,已确定被写入史册中。

2021年9月26日,德国举行国会大选,这次选举结果与过去最大不同的是,德国将产生一位新的总理,不论他或她多么相似,都不再是梅克尔了。

这场几近万里(9276公里)之外的选举,对台湾有什么影响?

梅克尔并非那么亲中

首先,任内被贴上「亲中」标签的梅克尔,真的亲中吗?

在16年的任期中,梅克尔访问中国的次数让西方领袖无法望其项背,更令外界侧目的是,梅克尔访问中国的地点不限首都北京。举凡南京、西安、成都、杭州等城市,都有这位被外界视为「亲中」的德国领袖足迹。

梅克尔为了解中国事务付出的努力,为她赢得了北京的高度肯定,中国驻德国前大使史明德将目前的中德双边关系描述为「合作共赢的示范者」,梅克尔过去16年的执政,更被视为中德关系的「黄金时代」。

只是,这段「黄金时代」也并非这么闪亮。

2007年11月,梅克尔不顾北京反对接见达赖喇嘛,造成两国关系紧绷,当时梅克尔幽幽地说:「我有权见任何人」;2018年5月,梅克尔访问中国,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谈时,要求释放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遗孀刘霞,7月,刘霞抵达德国定居至今。

2019年9月6日,梅克尔飞抵中国北京,这是她任期内第12次访问中国(也是最后一次),下飞机后,她风尘仆仆地赶往人民大会堂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谈,当时香港「反送中」民主运动如火如荼,梅克尔当面向李克强指陈「必须赋予香港公民权利与自由」,停止暴力镇压,并在联合记者会重申德国支持香港民主的立场。

这逼得李克强藉这场记者会表达中国的官方立场,成为香港「反送中」运动以来,首名公开表态的中共政治局常委。

翌日,梅克尔在中国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演讲时,向在场的学生们说,「比起过去任何时候,我们必须更加多边地、而非单边地思考与行动……(德中)需要的是合作,绝不是孤立。」

梅克尔选择在李克强面前力陈支持香港的论调,隔天,却又向中国莘莘学子强调两国合作的必要性。显然,在这位务实的德国领导人心中,支持民主与经贸合作,同等重要。

德国对中国长期推动「贸易带来改变」的政策或许差强人意,但梅克尔确实成功与中国打造坚实的贸易关系。在梅克尔准备卸任的此时,中国目前已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在2020年达到2580亿美元,即使有新冠疫情的冲击,这个数字仍比2019年增加了3个百分点。

2021年3月,梅克尔政府决定派出「巴伐利亚号巡防舰」巡弋亚洲,创下德国20年来的军事先例,尽管巡弋路线避开台湾海峡,但穿越南海的航行路线再度让中国跳脚。

确实,在检视德国统一后历届政府的中国政策,可以发现,没有一个德国政府立场不亲中,但与长期推动德中关系的前任德国总理施若德(Gerhard Schroeder)相比,梅克尔更愿意在价值观与利益间努力寻求平衡,着实为德国争取了更多国际支持。

但问题是,接班人会有意愿、能力,来延续梅克尔的中国路线吗?

梅克尔将继续看守

当然,这得先看接班人是谁。

德国在2021年9月26日完成国会大选,在新政府成立前,梅克尔继续担任看守内阁总理,即便法定任期在2021年9月底结束,但梅克尔仍无法立即卸下执政重任。

根据出口民调,德国社民党(SPD)在大选中赢得最多的席次(但不过半),比起表现低迷的2017年,得票率提升了超过5%,取得了筹组联合政府的优势。

在个人支持度上,社民党党魁萧兹(Olaf Scholz)也大胜梅克尔所属基民盟(CDU)的继任者拉谢特(Armin Laschet),在实务、不轻易许诺等特质上,萧兹与梅克尔颇为相似,他也乐见选民如此期望,曾经在杂志照中模仿梅克尔经典的菱形手势入镜。

外界预测,社民党可望结合这次大选中同样表现亮眼的绿党与自民党(FDP),共同组成新的联合内阁。

这也代表绿、自两党可在新政府中发挥超越以往的影响力。重视气候议题的绿党与支持自由市场的自民党尽管在基本价值观上相左,但两党都重视人权、反对专制政权的中心思想,将让德国新内阁对中国抱持更加戒慎的立场。

那么,德国民众对德中关系有何期待?

根据德国民意调查机构「Forsa」在德国大选前的民调,58%的受访者认为,德国政府应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态度,即使代价是对德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主因是中国的迅速发展,德国企业普遍担心专业技术外流,担忧与中国的竞争渐趋不平等的情绪也日渐膨胀。

为何你一定要认识绿党?

根据大选结果,德国社民党选前已对外宣称,无意再与基民盟合作组阁,两大党都必须争取绿党及亲商派的自民党两党的支持,才能取得执政地位。这确定了德国国会将面临自1960年代以来首次的三方组阁。

这意味着,不论是带领社民党打赢选战的党魁萧兹,或是梅克尔力挺的基民盟党魁拉谢特,都必须努力拉拢小党、争取合作,才能获得领导下届德国联合政府的机会。

目前,德国新联合内阁最有可能出现的组合有二,其一是被称为「红绿灯」的联盟,由政党代表色为红色的社民党主导,再加上绿党(绿)和自民党(黄);其二是「牙买加」国旗配色组合,由政党代表色为黑色的基民盟主导,再加上绿党及自民党。

相较于两大党温和的中国政策,扮演关键角色的绿党、自民党立场都较为强硬。未来在新内阁中的政策辩论以及执行,势必要历经多番角力。

德国国会大选结果出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小党」就属绿党。从选前各种民调就可发现,绿党的主要支持族群为千禧世代的德国年轻人。

◎德国政府如何组成?

单一政党当选国会席次过半,依法取得执政权力;但若无一政党拥有国会过半席次,则由政党间相互联盟,取得过半席次后组成联合政府。 就算单一政党在选举中获得相对多数席次,如果无法成功与其他政党联盟,也无法执政。

绿党党魁曾是友台小组成员

绿党究竟为什么能够赢得德国年轻选民的心?其实,早就有迹可循。

在2019年欧洲议会选举时,欧洲绿党已获不少欧洲选民支持,德国千禧世代重视环境议题的程度,早已高过于政治意识形态。

尤以在瑞典气候少女童贝瑞(Greta Thunberg)发起「周五为未来而战(Fridays for Future)」的环保运动之后,德国全境处处响应、遍地开花。

再者,德国两大政党长期忽视年轻选票。以2021年的这届选举为例,社民党候选人政见着重退休金制度,基民盟则聚焦于税改,诉求选民的年纪明显较高。

德国30岁以下年轻选民的投票率将近68%,却被两大党无视,这给了其他小党抢攻年轻选票的绝佳机会。年轻选民在这次大选的助攻,将绿党一举推到德国第三大党的地位。

在2021年德国大选中,绿党屡屡创造选战话题,党魁之一的贝尔伯克(Annalena Baerbock)更在枯燥单调的选战中成为媒体宠儿。

现年40岁的贝尔伯克,1980年出生于德国北部的汉诺威(Hanover),巧合的是,绿党也在同年创党,贝尔伯克从不掩饰角逐德国总理大位的雄心。

她在2019年年末的绿党代表大会上获得了高达97%的选票,连任党魁。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传统德国两大政党,贝尔伯克的中国政策立场更为强硬,过去还曾担任德国国会友台小组的成员,娴熟两岸事务。

德国大选落幕后,组阁正在进行式。无论新联合政府的最终组成政党为何,绿党都将扮演关键角色,贝尔伯克的政治路,正走向另一个繁花胜景。

台德持续深化绿能合作

那么,台湾将如何面对「后梅克尔时代」的政治新局?

整体而言,德国在两岸议题上并没有特别的政策规划,对台贸易与经济互动上仍抱持开放的态度。加上近年台湾政府提倡「非核家园及绿能」的主轴议题,台湾是否能从德国借镜甚至合作?

身为欧洲主要国家,德国在绿色能源的规划具示范作用,更把废核计划从2036年提前至2022年。

此外,德国发展「离岸风电」行之有年,相关法案多年来也不断滚动修正。

总部位于德国布莱梅的台湾「达德能源」(wpd)董事长王云怡从事绿能产业已逾20年。

她观察,由于再生能源属于分散型电力,与社区息息相关,政府对于宣导与说明仍嫌不足,如何塑造并凝聚社会共识,提升对绿能的认识与支持是当务之急。

对照德国发展绿能已具社会高度共识,政策规划到位,目前再生能源已占全德总电量的40%,相较政府计划在2025年将再生能源比例提高到总电量的20%。台湾高达98%的能源仰赖进口,可以向德国借镜学习的地方很多。

在德国大选后的记者会中,德国在台协会处长许佑格(Jorg Polster)认为,德国新政府期待与台湾持续交流,举凡经贸投资、离岸风电、医疗能源、文化教育、航空交通、司法和官员互访与都是期待深化发展的领域。

文藻外语大学德国语文系副教授张嘉斌认为,台德间的政治联系不会产生巨大调整,携手推动实质交流,对双方才有助益。

德国阿登纳基金会(KAS)亚太地区研究员David Merkle接受《远见》采访时指出,德国各政党对于维持台湾海峡秩序稳定的意识已大幅提高,不约而同各自在竞选期间讨论这个议题,德国新内阁成立后,将继续透过欧盟与台湾深化在网路安全、科技合作、绿能政策的合作与交流。

实质合作重于政治象征

淡江大学欧洲研究所所长卓忠宏提醒,无论下一届德国联合政府如何组成,在经济方面,德国依旧遵循务实路线,以经济利益为主。

不过,在面临中国人权、法治价值时,德国新政府将严谨思考双方的不同立场,尤其当德国绿党以第三大党之姿进入内阁后,势必更积极地推动「气候、绿能与环保」的政策。

卓忠宏强调,届时中国境内在经济与环保议题上的矛盾,是德国新政府与中国是否能维持经贸关系的变数。

张嘉斌则认为,不必期待德国会追随美国进行抗中的外交博弈路线,进而改变台德在政治层面的联系。

他说,台德已在教育、文化、科技及经贸等领域维持良好的交流互动,也透过议会外交与德国小党国会议员建立友好关系。两国应该持续加强这些实质关系,尤其是促进双方年轻人的交流互访,包括加强交换学习、文化交流、打工实习等活动。

本文作者:简嘉宏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11月号425期》)

《远见杂志11月号4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