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如何挺多天?医:这5点要注意
● 刘贞柏/柏乐诊所院长,前国立中央大学咨商中心兼任医师、前台北荣总新竹分院主治医师,经营「阿柏医师的喃喃自语」脸书专页。
口罩戴不戴?医师与你分享日常如何戴口罩。
问题不是口罩,是焦虑—对健康的焦虑。
首先声明:没有人可以保证你的健康。
所以戴口罩,不一定能健康。不戴,也是。于是从中产生焦虑。
这个焦虑,表面上是对于没有口罩的焦虑(没口罩足够的库存,或着根本已经没口罩可戴的焦虑),内心真正的焦虑是:对健康的焦虑。
所以,我们真正目的在于促进健康,而不在于有戴或没有戴口罩。而这种原始的焦虑,促进求生本能,也不是说不好。但把这种焦虑外放到口罩yes or no 的争辩,对内在的焦虑改善有限。
既然如此,我们就针对真正的健康焦虑,提出建议。理由是:降低焦虑度,按部就班把事情做好,能够促进身心平静,增强免疫。
看到这边可以知道,这篇的主要目标读者是:对健康产生焦虑的民众。
所以若你对于健康不致于产生焦虑,对戴口罩与否能够轻松面对,基本上可以不用看这篇文章。
▲医师分析,人们买口罩是出于「对健康的焦虑」。(图/记者林悦摄)
正确戴口罩 这5点要注意
首先,减少焦虑,就是正确戴口罩:
若眼镜起雾,就算了,因为眼镜就好比隔离面罩,回家之后都要清洗过一遍。你用手去弄,反而会增加风险。
口罩掉下来,你用手去把它拉起来,最脏的手就触碰到口罩上方,最接近鼻黏膜的位置,更危险。
所以压条压紧,口罩盖住鼻头以上。
3. 同理可证,戴口罩更要避免把口罩拉下来,除非必要。
因为每次把口罩拉下来,压条就松掉一次。既然如此,就要避免把口罩拉下来的场合:手机脸孔辨识、跟朋友说话等。所以戴口罩,就不要用脸孔解锁,少跟朋友讲话(到空气流通的地方再聊)。
4. 什么时候换口罩?
众说纷纭,但若你并非医护人员,只是在公共场合佩戴,那么我自己的标准是:产生异味才换,或着数天换一次。
在少出门的前提之下,我在车上放一个外出用的医疗口罩,放置的时候有个开口塑胶袋。
当我下车到超市采买时,我会在下车时把口罩戴着,买完东西回到车上,放好,然后消毒双手。
若我下车临时买个东西,那么我口罩折在口袋里,买东西排队结帐时戴上。
当我下车只是逛逛,空旷处空气流通,那么我不会戴口罩。
另外,我不戴着口罩聊天,出门前也多刷牙、搭配漱口水。如此口罩异味就不大容易产生,方便好好保存口罩,可以用、挺多天。
但是我看诊的口罩,每天更换,或着被污染的时候更换。而且上诊前戴上,不会将口罩带离院所或带回到家中。
我下车时戴着口罩进入院所,然后放好,换上当天新的口罩看诊。离开前把口罩换下,换上我下车时戴的口罩。三小时的门诊当中,干洗手10次以上,空档休息时用泡泡洗手,尤其是吃东西前。
5. 吃东西
在院所我「格外避免用手拿东西吃」的习惯,用餐具筷子代替,或着干脆减少高风险场所的饮食——病从口入,是真的。
回到家,外套放在大门旁,不带入内室。洗手、洗眼镜,把外衣裤子换成居家服。
从前SARS的时候,内科工作的学长前辈们,回到家除换衣沐浴外,空间隔离、分房睡的医师,所在多有,避免传染给孩子,一般民众不需要做到这程度。
这几天试验下来,除了看诊时的口罩外,我平均每天使用0.25~0.33个口罩,应该算可以,分享给大家。
▲嘉义荣民医院急诊室获民众捐助爱心口罩。(图/记者翁伊森翻摄)
促进空气流通 多做清洁
有感冒疑虑的民众,一定要戴口罩。
人多但空气流通的地方,病毒会被风吹散。
人少但空气不流通的地方,病毒可能在空中漂浮。
清洁双手及双手会触碰到的地方,例如桌面,比戴不戴口罩更能促进健康。
能做到这些,应该能降低一些焦虑。
热门点阅》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阿柏医师的喃喃自语」脸书专页。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