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天疱疮好发长者 糖尿病患用「这药」风险增2倍

一名69岁男子,皮肤出现搔痒红疹、大小不一的水疱破皮,经皮肤切片与萤光检查,确定罹患「类天疱疮」。(北荣提供/林周义台北传真)

「类天疱疮」是老人最常见的自体免疫水疱疾病,会出现皮肤搔痒、水疱、破皮等症状,全身都有可能出现,严重时,照护起来就如同烧烫伤病患,不仅造成家属的沉重负担,生活品质也大受影响,且罹病者,半数会在2年内死亡。北荣研究团队证实,长期发炎的疾病将增加「类天疱疮」的罹病风险,这些病患常合并第2型糖尿病,其中用二肽基肽酶-抑制剂 (DPP4 inhibitor)者,罹病的风险更增2倍以上。

北荣皮肤部光化学治疗科主任吴贞宜表示,「类天疱疮」常发生于卧床的老人,且伴随有多重慢性病,或是如失智、中风、巴金森氏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病兆多会出现在有皱折的地方,如胯下、腋下等,全身都有可能发生。台湾每年新发个案约1000人,而随着人口老化,在2008年至2018年的10年间,罹病人数已增加2倍以上。

罹患「类天疱疮」的病患,需长期使用口服类固醇或是免疫抑制药治疗,严重时需时常住院用药与照护伤口,不只造成家人照护上沈重负担,病人生活品质也大受影响,如控制不佳,甚至会出现严重感染或死亡。根据统计,2年内的死亡率约有一半。

北荣皮肤部团队研究证实,异位性皮肤炎、干癣等皮肤长期发炎的疾病,以及癌症中的神经性肿瘤,会增加「类天疱疮」发生的风险,首次被发表于文献上。此类病人常合并糖尿病,而在糖尿病用药中,二肽基肽酶-抑制剂 (DPP4 inhibitor)会增加2倍多「类天疱疮」罹病风险,相关机转仍待研究。因此,第二型钠-葡萄糖转运蛋白抑制剂 (SGLT2 inhibitor)是糖尿病用药中安全的选择。

研究团队也发现,「类天疱疮」病患会增加静脉栓塞的风险;在治疗上,口服类固醇的使用量与感染率有正相关,也就是使用愈多的口服类固醇,发生感染的机会愈高,所以希望在水疱控制的情况下,尽快减少口服类固醇的用量。如果能够配合使用免疫抑制药,则可以减少病人的死亡率,重大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许多皮肤医学顶尖期刊(BJD JEADV等等),与全世界分享研究成果,提供临床医师治疗照顾准则。

一名69岁男子,皮肤出现搔痒红疹、大小不一的水疱破皮,经皮肤切片与萤光检查,确定罹患「类天疱疮」。住院期间,除口服类固醇,也使用多种免疫抑制药控制水疱产生,并持续大面积破皮伤口照护。医疗团队发现,男子合并糖尿病,正在服用二肽基肽酶-抑制剂,经与新陈代谢科医师讨论后更换用药,已持续追踪5年,目前病况控制稳定,口服类固醇已降至最低剂量,仅需每3个月回诊即可。

吴贞宜医师表示,北荣皮肤部每月平均治疗5位「类天疱疮」住院患者,每人次住院天数约15天,常需与伤照师、营养师合作,提供跨专科、跨团队全方位治疗照护,并持续精进研究,期能找出致病机转,提供最佳治疗与照护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