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篇/科技业都是物理人! 辅大物理「系友导师」揭秘

▲辅大物理系推动系友导师制度。(图/记者卢映慈摄)

记者卢映慈/采访报导

毕业季快到,许多学生最担心的是「选择就业或进修」、「如何在就业场上找到一席之地」等问题,辅大物理系从2016年开始推动「系友导师」制度,邀请学界业界的杰出系友担任在校生的导师,系主任项维巍表示,「这些系友们都是不支薪的,但他们用尽全力把知道的教给学生。」

物理系在20、30年前,是联考甲组理工学院)的第一志愿,但近几年社会强调应用,这种「纯学问」的系所渐渐不受欢迎,连考进来的学生也都很迷惘、不知道未来该做什么;2016年,在杰出校友马国鹏的推动之下,决定让辅大系友会正式向内政部立案,借由系友的力量来共同改变这个系,「我们成立50年,最大的资产就是这些不同行业的系友!」

当时协助推动系友会立案的刘滨,毕业后投入半导体产业,他感叹表示,「最优秀的人才还是来自学校!」教学上,物理系只是领进门的分类,要认真投入个别领域研究,系上可以提供学术进境,但如果想连接到不同的产业,在不同领域工作的系友,就能分享他们的经验,指导学生认识、学习,甚至引发兴趣,有系统地建立起物理系产学相辅相成的制度。

「光电」是辅大物理系非常杰出的特色,也是国内最早提倡光电科技的系所之一,每学年开出的选修课程有很大的比例与光电科技相关,再加上理工学院的电机工程系、资讯工程系、生科系化学系等课程,学生可获得的学习项目非常广泛。刘滨说,「物理是一切事物的基础,我们大约有80%的毕业生会到科技产业发展,意想不到吧?」

▲刘滨(右坐者)在系友导师见面会上,与学生分享他广大的人生经验。(图/翻摄辅大物理系官网,下同)

物理基础概念可以协助发展量子电脑、生医科技半导体跟光电等不同产业,撇除纯学术的研究,其实应用层面很广,刘滨说,「发展了技术背景,就能钻研未来的竞争力。」

有了系友导师,为了承袭「广泛且多元」的概念,学期还会举办「系友沙龙」,邀请不同领域的系友返校与在校生、或是刚进入社会的年轻系友分享经验、专业与成就;「提供横向、纵向连接,让学生们看到自己未来的样子」,每次时间预计90分钟,固定在星期二晚上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业界实习的机会更是多元。

每次的分享者除了在台积电、联电工作的工程师之外,也有走工程法律、甚至当自由摄影师的系友;在显示产业推动办公室担任顾问的陈熊光说,这个概念就像是「公司需要不同的人,不能每个人都是张忠谋」。

陈熊光表示,不同的人有几个层次的概念,一个是不同能力,一个是不同阶层,每个地方都需要不同的人,但唯一共同的要求就是「基础能力要打好」,这也是在学校希望学生都能达到的;但有时候,能力要遇到阻碍才能有突破,所以他会带领学生接触产业实务,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困惑、激发能力,甚至开发兴趣。

由于陈熊光曾担任过光电、半导体领域制程监控,参与此组的同学也多半想要从事相关产业,每次分享会活动的都制作PPT简报,把自己对产业的理解、困惑都以口头报告方式分享,就像是「工作简报」;透过这种方式,陈熊光也能马上找到问题,让学生以产业的角度来想望前景,比起单方面的听,更能有身历其境的感受。

▲陈熊光(左一)在系友导师见面会上,以一贯的认真态度回答学生疑问。

物理系目前有400名学生,每次大约有50、60名学生会参与系友导师的活动,一组大约5、6个学生,「但其实在群组都会公告活动,大家自由加入」,有时候一场会有10几个上下一起参与;学生先填表单选择想要跟的系友导师,由导师、学生自行安排会面约谈,每个学期都可以重新选择一次导师,让学生多接触不同的领域。

除了业界之外,在中研院基因体中心担任研究技师张七凤,就是学界导师的代表,许多人听到学术研究,可能下意识觉得「很象牙塔」,但她钻研的属于生物物理、是生命科学的范畴,其实非常需要跨领域的能力,在场的前系主任刘建楠也说,「其实学问研究到最后,都会觉得通往同一条路,只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张七凤(前排左二)带领学生到中研院参观,她笑说「有毅力从辅大到南港的中研院,都是优秀人才!」

张七凤说,生物物理对于物理系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项目,大部分时候都只是「教科书上的名词」,但她自己的求学经验让她了解,受过基础数理训练的学生,在不同行业、不同研究领域都能发展能力,她带领的小组活动设计成参观中研院,除了给学生实际看到「教科书上」的仪器设备,也能帮学生介绍人脉、投入不同的研究领域。

「很特别的是,大学生研究生没有包袱,不会怕自己问了笨问题,反而更能够有独特的想法,有时候连我也很惊艳!」但是大学生还是显得比较没自信,张七凤表示,「其实能够进来的,大家程度都差不多,能够立下目标最重要,学业表现或许不是特别好,但态度才是形成差别的关键,愿意在假日千里迢迢去到南港中研院参观的人,我都觉得很棒!」

下篇:感性篇/辅大物理系友导师:做副总裁不如做哥哥姊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