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3/千呼万唤,终于催生出小巨蛋

台北市立球场2000年11月26日最后一场比赛球员球迷红土装进小瓶子,相约大巨蛋见。(图/中华职棒大联盟提供)

时间回到2000年11月26日,台北市立棒球场的最后一场棒球比赛「告别台北球场明星赛」后,5千个球迷将球场的红土装进主办单位提供的罐子,将来要填到新球场,意味着相约大巨蛋见。

2000年12月底,当时天母棒球场已经兴建完工启用,台北市政府决定拆除台北市立棒球场。台北市立棒球场响起怪手重机械轰隆隆声,南京东路敦化北路交通依旧,这座已有41年岁月的棒球场,在熙来攘往的人潮车阵中,化为尘土

台北市立棒球场拆除后,台北市的职棒场地跑到天母去。天母棒球场也因为在敦亲睦邻等种种考量下,变成一个没有外野观众席的球场,而台北市立棒球场则变成了一个不能打棒球的小巨蛋。由国际知名建筑师兴华设计规划的这个室内场馆台湾的知名营造大厂中华工程公司负责小巨蛋的硬体兴建工作,2001年11月正式动工。

小巨蛋兴建完工前,台北市政府决议以「OT」的公建民营方式,盖好小巨蛋后对外招标,由台北市政府当房东,提供小巨蛋硬体,请民间进驻小巨蛋,负责经营管理。第一期招租9年,9年约15亿租金的底价,平均每年1亿7千多万,造价47亿的台北小巨蛋,建造成本不到30年就可以收回,对台北市政府来说,看来是个稳赚不赔的生意。2005年5月,东森集团旗下的东森巨蛋公司,以15亿8千万元的权利金标得小巨蛋9年经营权

另一方面,大巨蛋的筹设也未曾停止,2004年远雄集团与日本竹中工务协力厂商合组「台北企业巨蛋联盟」,获台北市政府甄审委员会评选为BOT案最优申请人双方开始议约,中途却发生远雄与大巨蛋原建筑师刘培森终止合作。远雄与竹中工务店解约后,再向市府申请将协力厂商由竹中工务店变为HOK s+v+e公司,建筑师则由刘培森改为罗兴华。

▲2016年8月正在兴建中的大巨蛋,右前方白色屋顶即为2005年启用的小巨蛋。(图/刘志原提供)

2003年台北市政府将位于松山烟厂旧址及附近土地整合,并公告以「BOT模式」进行开发;2006年10月3日,「远雄巨蛋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由集团负责人赵藤雄与台北市长马英九签约进行「台北文化体育园区─大型室内体育馆台北大巨蛋BOT案」。

远雄巨蛋得标后,兴建的大型室内体育场将打造成可容纳4万人的棒球等体育比赛演唱会场地,另规划商场、影城、饭店、办公大楼等附属事业,原订2015年完工,大巨蛋原预定作为2017年台北世大运主场馆,更一度传出远雄集团将成立职业球队,以远雄大巨蛋为球队主场。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这两颗巨蛋最后都造成台北市政府先后与东森及远雄,上演官民反目几近成仇的故事。台北两个巨蛋都有过官民合作,官民合作也分成两种不同型态,小巨蛋是OT(Operation/营运&Transfer/移转),也就是由台北市政府盖好小巨蛋,租给民间经营,租约期满后,政府收回建物、硬体。大巨蛋则是BOT(Build/兴建&Operation/营运&Transfer/移转),BOT的意思是指,由政府提供场地,交由民间兴建、营运,期满后,场地与建物移转给政府,至于权利金的有无则是由双方约定。

BOT与OT两者的最大相同处,是合约期满后,房子与土地全都是政府所有;而最大的不同是,BOT案是民间厂商在政府的土地上盖房子做生意,比较能盖出符合自己需求的,OT案则是民间厂商在政府盖的房子内做生意,若硬体不符需求,也无法再大规模改建,恐得迁就。

总之,2005年7月,小巨蛋终于在万众期待中完工,香港有红磡、东京有武道馆,而台湾也有了小巨蛋。负责营运的东森巨蛋公司,找来歌神张学友,在12月2日以「雪狼湖音乐剧做为台北小巨蛋的开幕演出,预计连续演出六场,造成轰动。当时在流行音乐界是了不起的里程碑,媒体纷纷大阵仗采访,成功打响小巨蛋的第一炮,小巨蛋也成为台北新地标之一。(本文转载自《都是巨蛋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