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随笔:赵怡》政治人物典型不再

立法院三读通过「促进转型正义条例」,位于桃园市两蒋文化园区内的纪念雕塑公园目前已有200多个铜像,日后会以是否破损堪用为前提进行审查,持续收容各界移除的两蒋铜像。中央社记者吴睿骐桃园摄 106年12月7日

最近执政高层首长们言行欠妥,引起不少议论。其实,时下政治人物失言丧德、有辱官箴的事例所在多有,每每触发我们对早期政坛前辈怀思,兹举数例如后。

记得是在1976年暑期,我参加海外留学生访问团,回台参观十大建设。预定第1站先到经济部,惟事先接到消息,部长孙运璿大病初愈,医生建议留院休养,可能无法出席。不料是日抵达现场时,一眼便看到面带病容的孙部长站在大门口迎接访客,随后并亲自主持简报。由于报告十分冗长,有人建议缩短内容,并请部长坐着讲解。孙运璿当即回应:「听说在座的访客都曾在海外参与反共爱国运动,所以我要站着报告来表达我对各位的尊重和感谢。至于简报必须完整,用意是让大家能充分了解国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现况,也好在回到就学地后,为中华民国政府多做一点宣传。」2年后,孙氏奉命组阁,不幸在行政院长任内中风成疾而退隐幕后,令人扼腕。

1980年代先后出掌国民党海工会以及侨委会的曾广顺,为人温文正直,一丝不茍,被誉为公务人员之典范。某年,美国地区的工作会议在内华达州境内的太浩湖景区举行,基于该处旅店普遍设有赌场,曾先生乃在安排居处时刻意回避之。有一天,大伙步行路过一家赌场,就怂恿他进去「瞄一眼」也无妨,他却坚持过门不入,并委婉地解释说:「时代的确在改变,但我既然选择从事公务,一生奉行的原则还是不要弃守吧!」曾广顺从基层一直做到部会首长,20年前过世时,身后极为萧条,几位老部属还曾私下募款助其家属。

1989年我在电视台主持晨间节目,某次在时事评论中提到「虽然台湾钱淹脚目,却并未提升整体社会的文化素养,反而在物欲横流下风气败坏、法治不彰」等语句。几天之后,时任总统府资政李国鼎居然在电视台总经理陪同下指名来见我。他对我的指陈表示同感,更严肃地向我说明:「当初政府全心发展经济、推展外贸,以致严重压缩了文教建设的空间,因此今天世风日下,我自认为应该负相当责任。」李资政晚年结合同道发起「第六伦」运动,戮力于推动人与人的「群我关系」,深盼能对台湾社会有所弥补。

以上3位先生的事功,国人有目共睹,我更以有幸亲炙前辈们公忠体国风骨而深感自豪。1988年蒋经国辞世,固然代表着威权体制的终结和民主政治的开端,然而,这30年来活跃于政治舞台硕彦之士,能留下亮丽身影而长存我心者直如凤毛麟角

政治人物昔胜于今的原因之一,应在于时空环境不同。两蒋时期,党国实为一体,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凡属才能出众者多有机会受到拔擢,省掉不少党同伐异的耗损;其次,政府迁台初期,外有共军来犯、国际孤立之忧,内有府库空虚、民生凋敝之患,朝野上下莫不同心协力为台湾的生存发展而奉献自我,垂拱于朝的党国大老焉能心存一己之私?

此刻,「转型正义」的狂潮正在全盘否定历史的真相与价值,但那群曾经奋力创造台湾奇迹的人物典型,仍将在这片土地上受到恒久的怀念。

(作者为中华文化推广协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