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是指「现象」非物体 与彗星、小行星有啥不同?

俄国乌拉山流星爆炸,造成上千人受伤送医。(图/取自YouTube)

生活中心台北报导

经历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Chelyabinsk)事件后,虽然已经了解是太空大石头掉落地球引起的,不过许多人可能都被一堆陨石、流星、小行星名词搞混了,到底该怎么叫它们呢?事实上,该怎么叫,要看这颗大石头的组成成分,和它位在哪里而定。

视觉资讯图表(infographics)艺术家Tim Lillis绘制示意图,用简单明了了方式来描述彗星(comet)、小行星(asteroid)、流星体(meteoroid)、流星(meteor)和陨石(meteorite)的差异。(看原图,请按此处。)

小行星通常是比较大的岩石,靠近地球的小行星绝大部分来自位在火星木星之间的小行星主带I(main asteroid belt),当它们受到扰动而改变绕日轨道时,部分小行星朝着太阳而来,因而得以接近地球。(上:小行星2012 DA14擦过地球模拟图。图/NASA)

彗星与小行星类似,但组成成分中所含甲烷或氨等冰质较多,所以整个结构松松散散的,当接近太阳时,这些物质会被蒸发而在天体周围形成一层模糊如云状的彗发以及彗尾。一般认为彗星来源有两处:长周期彗星(绕日周期200年以上者)者要来自欧特云(Oort Cloud),短周期彗星(绕日周期小于200年者)则来自古柏带(Kuiper Belt)。(右上: 168P彗星分裂。图/引用自台北天文馆网路天文馆网站)

比小行星小的太空岩石碎屑一般统称为「流星体」(右:俄国乌拉山区流星爆炸。图/取自YouTube),直径在1公里至数毫米不等,直径愈小者,数量愈多。绝大部分进入地球大气的流星体都非常小,在大气中就已经完全蒸发,无法抵达地面,仅有少数例外。根据它们进入大气后的状态,又可分为:

•流星:这个常常听到的名词,主要是指我们在夜晚星空中看到的那道飞奔在丛星中的光线,这是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之后,与大气摩擦生热的「现象」,而不是指流星体本身。•陨石:如果流星体的一部份碎屑熬过地球大气的煎熬,最终「着陆」在地球表面,那么这部分石块碎屑称为「陨石」。虽然绝大部分找到的陨石都很小,不过陨石的大小可从不足1公克(沙粒般大小)到100公斤重,甚至可能更大,足以引起致命的灾害。(文/引用自台北天文馆之网路天文馆网站)

▼40亿年前一次不寻常的小行星撞地球,让本来无生命的地球演化出繁花似锦的生命世界。(图/取自网路)

▼俄罗斯陨石撞击事件,影片若被移除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