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抽沙船「台湾滩」盗沙 保育协会吁:浅堆海洋生态需即刻救援

大陆抽砂船在台湾滩周边频频抽沙。(图/中华民国自然生态保育协会提供)

实习记者罗明辉/综合报导

大陆抽砂船在台湾滩周边抽沙,可能挖成「潜舰伏击区」引发讨论。中华民国自然生态保育协会近日就在记者会中指出,台湾浅堆拥有丰饶的渔业资源,包括很多大型经济性鱼类龙虎石斑,红甘鲹、石鲈、笛鲷等,因此建议需强化「海洋侦监」与提升「执法能量」,同时也呼吁中国大陆依两岸协同执法机制,共同合作打击台湾浅堆违法抽砂船。

中华民国自然生态保育协会提到,台湾浅堆在台湾海峡南部是澎湖传统渔场,20多年前大陆底拖网渔船大举入侵,已经将海底破坏过,近年来发现在台湾浅堆经常聚集近众多中国铁壳抽砂船和搬运船,每天可能高达数十万吨砂被采走,将引发海底砂石层结构变动,造成附近海域水文浩劫,更是千千万万只海洋生物栖地被毁坏,这是台湾浅堆面临海洋生态系崩毁的前兆

由于台湾浅堆位于海峡中线处,多年来几乎是海峡两岸的互不管区域。随着大陆经济跳跃式成长,各地基础建设所需砂石严重短缺,从大陆河川和沿海抽砂已不够使用,而且大陆政府也严令禁止,因为抽砂会破坏河川生态,导致河岸和海岸退缩,因此抽砂船作业范围从福建沿海一直往海峡中线推进,最近3年则已越过中线,进入台湾浅堆和澎湖七美附近海域。

鱼业废弃物随处可见,抽沙对当地造成严重破坏 。(图/中华民国自然生态保育协会提供)

协会发言人也强调,抽海砂的暴利诱使抽砂船和运砂船越建越大,甚至出现许多5-6万吨级运砂船。早年中国大陆的滚轮式底拖网渔船,已经把海底珊瑚礁生态摧毁殆尽,如今再加上百艘抽砂船的违法盗砂,澎湖浅堆的海洋生态环境已需即刻救援

中华民国自然生态保育协会理事长郑明修在4月19日率潜水团队,至台湾浅堆执行潜水调查作业,完成台湾首次台湾浅堆海底生态摄影与录影纪录。调查发现海洋生态资源出乎意料的丰富,共记录到鱼类16科44种约643尾,其中很多大型经济性鱼类如龙虎石斑,红甘鲹、石鲈、笛鲷等;软珊瑚类以海扇、海鸡头软珊瑚为主有十余种。不过比较令人害怕的是,海底覆盖渔网十分严重,潜点旁就有一大片底拖网正好覆盖在软珊瑚上,到处缠绕在礁石上,对潜水者深具危险性。可见过去台湾浅堆的渔业十分兴盛,可能是大陆滚轮式拖网曾在此大肆捞捕作业。

【中华民国自然生态保育协会/台湾浅堆小档案】

台湾浅堆又称为台湾滩、南浅、台湾浅滩、Taiwan bank,位在澎湖群岛西南方,约在台湾海峡南部为一扇状;位置于东经117°40'-119°20'、北纬22°30'-23°20'的区域(图1),其中心距离马公约80海浬、北界距离七美岛约30海浬。根据顾文舒(2017)论文指出,此区沉积物为末次冰期时中国东南部河流在此区堆积的三角洲;海床底质以粗颗粒沉积物的石英为主,愈靠近中国及澎湖群岛,其长石比例愈高。此处水深40公尺以浅,最浅处仅8.6公尺,为一面积约13000平方公里的广大沙波(sandwave)。沙波在海底床高度3-25公尺,波长介于300-1000公尺,方向北北西南南东和西北西-东南东,大致垂直于潮流的方向。

台湾浅堆是澎湖最大传统鱼场,其底栖性鱼类已知有199种(杨鸿嘉,1974),其中澎湖主要渔业经济物种有土魠鱼、锁管(俗称小管)、臭肉鳁、沙鮻、白带鱼、蓝圆鲹(巴浪)等都是在此孕育产卵。根据台湾水产试验所报告指出台湾浅堆和澎湖群岛正位于台湾海峡中央,在夏季有来自中国南海之季风流及黑潮支流北上影响,会经常性产生涌升流现象(upwelling),形成富含营养塩(叶绿素A含量高,基础生产力高) 的冷水团。根据翁进兴(Weng,etal.,2020)报告指出土魠鱼产卵季节为3至8月,而且是以台湾浅堆为最主要产卵场。其次在1970-1990年间,锁管和臭肉鳁为澎湖主要渔业,产量占全省之90%,为澎湖经济命脉,其作业渔场就在台湾浅堆附近。这些主要渔获种类属于大量群聚之多获性洄游鱼类,牠们以此为孵育产卵场,显示海洋生态环境条件最为适合,若因大量抽砂改变海底栖地和水文条件,将使这些洄游鱼种迁移,甚至导致灭绝。目前这里也有很多底栖性高价物种,如石斑鱼、寒鲷、旭蟹…等,也会因栖地劣化或生态系崩毁而致物种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