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奇:技术驱动的时代,我们要如何创造价值?

(原标题:陆奇技术驱动时代,我们要如何创造价值?)

随着中国进入技术驱动的时代,我们创造价值的方式都将发生变化,那么,我们要如何洞察技术创造价值的趋势呢?我们都在谈“价值投资”和“创造价值”,价值的本质是什么?每个大企业经济实体都在积极推动数字化,数字化创造价值飞轮的底层逻辑又是什么?作为今天的时代主力军,无论是创业、择业还是做科研,我们都面临着时代更迭带来的巨大机会,那么,我们要如何去把握这些机会呢?

近日,奇绩创坛创始人兼CEO陆奇博士在奇绩创坛举办的一系列招生宣讲活动中,做了主题演讲,分享了他对这些问题的观点,以及他分析时代大盘的思考方法。

本文是以陆奇博士在复旦大学的演讲为主整理出来的内容,具体如下: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用技术创造价值,用行动把握机会”,今天中国创新创业格局下有很多机会,抓住机会核心是洞察趋势和行动导向

做任何一件大事,永远是深度洞察、抓住机会、行动导向。

另外从创业的角度来讲,生态特别重要,我会和大家介绍奇绩创坛如何通过奇绩创业营,跟大家一起合作建立生态,与创业者进行协同互动。

第一篇 “中国+技术”是历史市场机会

一、中国进入技术驱动时代

首先,对创业者来讲,需要洞察大盘的格局。今天中国创新已经处于不一样的格局,去年(2020年)是一个分水岭。

因为人类历史基本上是由黑天鹅事件决定的,小概率事件影响很大。2020年的全球新冠疫情使得本来可能是三十年、四十年之后发生的事情,全部拉近加速了,四大核心趋势被拉得很短。第一,数字化的社会基础。一个现代化的经济已经无法想象在没有数字化的社会基础上工作和通讯等。第二,开拓生命科学新前沿。任何现代经济,都有国防作为基础,国防过去是防人,未来是防看不见的敌人(如病毒),同时,生命科学本身也在高速发展。第三,可持续能源。人类历史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状态,能源已经没有办法按照原来的结构持续下去,从我们能够看到的整个工业大局而言,未来十年最大的产业很有可能是可持续能源带来的产业。第四,全球中心亚洲转移,不光是经济中心,科学中心和创新中心也在向亚洲转移。

这四个大趋势被拉得很近,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它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开放市场”在驱动。

接下来几十年中国的发展主题毫无疑问是“中国+技术”,这里面有多个驱动因素:

第一,中国必须自建核心的技术生态,这一点很清楚。

第二,科学本身在高速发展,进入新的发展范式,和创业创新分不开,我一会儿会讲我们的观察和想法,包括为什么大学、科研和创新创业的关联度越来越紧。

所以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毫无疑问是“中国+技术”,从市场、经济、发展角度来讲,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市场机会。

举一个例子,奇绩创坛的投资机构LP之一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他们投我们的逻辑非常简单,就是“中国+技术”。这个盘子是否很大?是。在这个大盘里面,像YC这种模式会不会成立?会。像陆奇这样的团队是否值得投?是。逻辑很简单。

同时,经济发展的宏观大盘很重要,包含需求、供给、流通等基本要素;消费升级,中国在消费端,需求在往上走,品牌有溢出性,大家都懂新消费的机会;城市化还有二三十年要做。

人口结构有挑战也有机会;多元化阶梯结构很重要。这一点,我在美国工作的时候没有这个概念,在中国工作一段时间才有所理解。几年前美国前财政部部长 Larry Summers,原来是哈佛大学校长,他找我讨论一个问题。中国人均收入是美国的四分之一,中国为什么有全球一流的互联网公司和一流的高科技公司呢?我当时没有完全思考清楚,但是事后我觉得答案是这样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阶梯性的,中国的第一梯队和美国差距不大,不少高科技公司甚至和美国同类没有太大的区别。

对创新而言,中国的阶梯性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因为在美国这种体系长不出美团,长不出拼多多等,原因在于它的劳力结构和产业结构:比如美国的农业都已经工业化了。北美是一个历史的偶然,中国的经济发展更像世界上其它地区,从农业到工业,再到现在技术驱动时代。中国的创新溢出到北美之外的地域更容易,中国出来的创新结果更容易去东南亚、欧洲、非洲、拉美等。在市场环境上还有新基建和“十四五”,以及“双循环”这个大盘。

总体我们可以有逻辑地讲,中国今天的大盘从创新的角度来看有非常独特的机会,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机会充足的时代。

读懂大盘,就要做符合时代属性的事情,那就是技术驱动。

二、技术驱动时代,如何分析未来趋势

技术永远和需求挂钩,技术驱动,需求拉动,同时用市场加速,这是这个时代的核心特征。

如果是技术推动,就和产学研分不开。在一个不是技术推动的经济下,其实大学、科研机构和主流的企业关联并不强,大学归大学,企业归企业。

但如果是技术驱动,它们的连接则很紧,核心是一个闭环,从政府开始,用政策投入支持大学、研究机构做基础建设,然后有一个早期创业创新生态,让这些创业公司无处不在地、从零到一去追求技术商业化的机会。

在这个闭环中,创新创业是很特殊的一点,它是一股力量,无处不在。任何一个可商业化的机会都有人驱动,从中就会长出一些主流企业,他们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商业价值,产生更多的税收给中央政府,各级政府再支持科研,这是一个大的闭环。

在这个闭环当中,产学研的关系需要紧密连接,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和创业生态。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更多更大的机会,但是从技术到商业价值的路径更长更复杂,关键是洞察,看清楚未来的方向,用行动来把握住机会。

如何来洞察?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思考的体系。如何看清未来?从技术到市场商业价值是一个很长的链条,如何用一个清晰的方法帮助我们每个人都看到未来,看得很深,看得很远,从而去把握好这个机会?

洞察未来,起点要认识本质。价值的本质是什么?技术的本质是什么?

有了对本质的认识之后,我们可以先看结构:结构是一个复杂体系里面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稳定关系;然后我们再看发展体系,它是形成新现象的机制;然后再看趋势,它是通过驱动力形成未来状态。

这里要讲趋势,必须知道驱动力。人的驱动力永远是不断地追求知识和财富,人类整个历史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不断追求知识和财富。

需要指出的是,财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满足人的需求和欲望的通用能力

基于这些,我们来判断“技术如何创造价值”?

第二篇 洞察技术创造价值的趋势

一、分析框架:洞察技术创造价值的未来趋势

|价值的本质是满足人类需求的能力

很多人都在说价值投资,或者创立一家有价值的公司,那么价值的本质是什么?我看了不少关于价值的讨论,发现很多都是用价值定义价值,是自循环。

农业时代(1+1=2)

农业时代,能源主要是太阳能,能源转化是光合作用,需要一定的土地、化学成分如氮和磷等。能源是免费的,转化过程也简单,因此信息结构也简单,从而导致人要做的事情也很简单,就是劳力。农业时代有几千年,它是一个很扁平的增长曲线(如上图中的橙色曲线)。

需要注意的是,工业时代并没有取代农业,工业时代带来更多的工具,比如施肥和除草,把农业做得更好,信息时代也可以把农业做得更好。

但农业本身核心产能是土地,就算把世界上所有的聪明人都给你,但如果你只有两亩地,那也只能产两亩地的量。所以农业时代都是控制土地、瓜分土地的历史。产出过剩比较少,因此交易简单,没有一个复杂的开放市场。因此农业时代是1+1=2的市场,产出与核心产能(土地)的关系基本是线性的。

工业时代(1+1>2)

工业时代的起步是能源变革,人类开始使用化石能源,它的载体是电。工业有三个不同的阶段,主要是能源转换效率不一样。

工业1.0是机械设备转换能源,2.0是电气设备转换能源,3.0是电子设备转换能源,转化效率层层递进。工业4.0会很不一样,主要是信息化和数字化驱动。

工业时代,由于需要设备来转化能源,人做的工作变复杂,信息过程也更复杂,需要流程。那个时候诞生了大学,工程师、科学家成为职业,因为人类社会需要大量的技能如工程师、裁缝、厨师、律师等分工合作。

工业从18世纪中开始到今天,三百来年的时间,这一条曲线(上图绿色曲线)发展非常快,它的核心产能是人的技能+厂房设备。工业时代经济发展更加迅速,它是1+1>2的体系。为什么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是做鞋的生意,一个工厂可以产出一定量的鞋子,再给一个工厂,产出的鞋子不是单纯2个工厂加起来的量,而是更多。亚当斯密分析了,原因是分工和交易。分工以后,有人专门做鞋带,有人专门做鞋底,每个人更聚焦,效率也更高,产出也更多。交易会给上游和下游带来更多机会。

信息时代(1+1>4)

我们今天正处在信息时代,对应上图中蓝色部分。起点是上世纪中叶,人类发明了通用计算机,它可以高效地处理信息,用计算来模拟和预测,设计如何更快更好满足人的需求;它能用很少的能源、很短的时间更高效地产生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条蓝色曲线涨得越来越快,因为它是一个1+1>4的发展体系。

首先,信息时代的核心产能不再是人的技能和设备,而是人才(研发和市场)+ 技术(资源快速组合),为什么是1+1大于4?用以上同样的例子来回答,当一个工厂规模扩张为两个时,更多的知识在沉淀,尤其是通过数据软件;数据让我们更多更好地了解需求,软件驱动让我们更快更有效地满足需求,因此产出相对于核心产能是一个多重超线性增长的关系。

二十年前,市值高的公司是工业时代的巨头如汽车、石油企业等,现在大多是数字化时代的领头公司,接下来数字化的公司会更多。创业不管做什么生意,都一定要尽量站在蓝色曲线上做。我们要做得越来越多的是用数据和软件来做。数字化本质上是辅助、扩充、替代甚至超越人的能力,有很多产品,比如说内容推荐、电商平台等,数字化能做的事远远超过人的能力,它们的产能会越来越大。

第三篇 我们需要黑客文化:动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 早期创业公司核心的结构

四、早期最重要的两件事:加速产品市场匹配,更久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