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复兴/滨海决胜?能源运输攻防才是决胜点

▲「滩岸决胜」是不让敌军登岸建立营级以上登陆场,「滨海决胜」是不让敌军抵达泊地甚至上岸。(图/军闻社提供)

由于共军近年已筹建大型两栖登陆舰气垫船直升机,甚至地效飞行器突击载具,无须再经由滩岸强袭登陆,而是从防卫军陆上观通与打击范围地平线以外发动突击,开始走向「超地平线登陆」。国军日前结束的汉光33号演习中,更首度提出以「滨海决胜、滩岸歼敌」取代「滩岸决胜」,为台海防卫最后阶段之作战概念

「滨海决胜」意味着决战点将不再是本岛的「滩岸」,而将之转换为所谓的「滨海区」(Littoral Zone)。若依美海军定义,「滨海区」是指从沿岸延伸到60公尺等深线范围内海域。另一概念,则涵盖从沿岸内陆第一道交通干线至离岸25海浬之海陆范围。无论怎么界定,「滨海决胜」的前提都需拓展台海「国土防卫作战」阶段之战场空间(Battlespace)。

姑且不去探讨一旦进入了「滨海决胜」阶段,我方还能否掌握足够制空权,以保障地面部队用兵的问题。国军于防卫作战的这个阶段,旨在将共军来犯主力击溃或消耗至登陆并在台湾本岛稳健立足所需之最低临界规模以下。而这场决战则可能需要在离岸远达25海浬左右(40~50公里)处进行,较传统两栖作战的换乘距离(离岸约4公里左右),战场空间将扩大至少数十倍以上!这,就会对我防卫作战,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超地平线登陆」虽一改传统「舰岸运动」,而走向美军所谓「舰至目标运动」(Ship-to-objective Maneuver,简称STOM)之概念,却并非是全无局限的。碍于登陆载具疏运量、后勤补给与直接火力支援的限制,即使资源丰富如美军,也不可能将所有兵力、火力都从地平线外投射上岸。现实是仅能将部分突击兵力以STOM模式投射登陆,在攻占特定、但有限规模之目标(如:滩头堡或港口设施)后,两栖舰艇再驶近岸边或运输舰队直接靠港下载后续兵力与庞大的后勤补给。

共军两栖兵力投射准则不详,但若参考(共军大力师法的)美军对超地平线登陆作战概念之参谋研究,一个以6艘大型两栖登陆舰、6艘高速运输舰、重型垂直起降运输能力(直升机与MV-22鱼鹰机)以及28个飞机起降席位能量组成的两栖海上基地,在攻击发起后头24小时内只能登陆旅级兵力(约4,900人、560辆各型车辆),到第二天结束,也只不过能登陆总共不到6,800人及900辆各型车辆。

该研究中,假设美军以夜间(周期约8小时)对沿海布雷之敌岸发动地平线外突击,共出动195架次MV-22 鱼鹰机、76架次CH-53E重型直升机、76车次快速两栖登陆车、30艘次LCAC气垫船与18艘次LCU通用登陆艇。由于美军研究的想定,是以空运突击距舰队110海浬外之目标区,所以其计算结果应与共军两栖部队结合大陆东南沿海各地陆基飞行器运兵来台相差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如此庞大三栖突击能量所能投送之重装备,却只包括22辆主战车、76辆先进两栖登陆车(相当于共军新一代的ZBD-05系列)、75辆8轮甲车、8辆重型迫炮车、6门155公厘榴弹炮等!

这种旅级规模登陆部队固然具一定战力,也确实可对我构成威胁,但毕竟尚难对我地面部队主力形成压倒性优势。单是台湾北部第三作战区就有相当于7个旅,搭配攻击直升机及近400辆主战车等兵力戊守。可见「超地平线登陆」并非不可一世的犯台法宝。共军如欲攻占台湾或至少尽速攻陷台北以迫使我屈降之战略目标,势须以超地平线外抢滩/三栖登陆之外、较传统的方式(如攻占港口)卸载大部队登岛作战。

▲「超地平线登陆」并非不可一世的犯台法宝,因为台湾北部第三作战区就有相当于7个旅,搭配攻击直升机及近400辆主战车等兵力戊守。(图/记者季相儒摄)

而我们应对中共大力发展多元化、地平线外登陆能力之威胁时,国军在需求思维上也势须有所调整。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能有效掌握此远较之前广阔的作战空间,要能及早侦知共军两栖舰船之动向,从而较精确判断其意图登陆地点,并掌握个别目标之位置与感测讯号特征。如此,才有足够时间组织兵力、火力,在其成功登陆前接战摧毁。又,「超地平线登陆」对各种特殊载具(气垫船、高速登陆车、直升机等)仰赖度极高,故我反制措施对这些载具造成的耗损,将不成比例的削减共军两栖部队投射兵力之能量与频率。

针对此,我们需大力加强情报、监视、目标获得与侦察(ISTAR)能力。过去十年来,国军在C3(指挥、管制、通讯)方面确实有重大进展,尤其透过筹建「博胜专案/迅安系统」所树立的整合式战术资料传发架构与联合指管能力。但在ISR(情报、监视、侦察)领域,尤其是在防空系统以外的作战领域,对地面、海面目标之侦测、目获及分析的投资却尚嫌不足。

若国军真有意建立反制共军地平线外登陆能力,走向「滨海决胜」,则在此方面能量的构建亦需加强。不仅侦搜方式必须尽可能多样化(传统雷逹、合成孔径雷逹、光电、电侦等),感测系统载台也需多领域化。除我国历来过于仰赖的陆基固定站台外,更应优先筹(增)建机动式感测系统载具(如车载、舰载)与空中侦监载台(如: 电侦机、无人机),且强化对国家级监侦资源(如: 影像卫星)之战术应用等,以扩大、丰富我对敌情之掌握手段、并于战时提升我监侦系统之强韧度与存活性。

除将感测系统赓续现代化并多样化外,国军也亟需研拟筹建「整合式情监侦系统」(Integrated ISR System),以更有效的搜集、处理、运用与传发来自各种载台的感测系统资料。透过并融情资处理系统以及任务指挥管制系统所个别提供之能力,以提供单一、综合之战斗空间图像。将ISR(主要对地面、海上目标)与联合防空作战系统在联合作战指挥阶层结合在一起,将可让多军种在一个充分分享环境中有效合作并优化其作战。

接战手段也需重新考量,不仅在技术层面上思考如何在雷逹地平线外获得,并确保武器精准击中各种不同性质的目标,也需正视成本效益等考虑。我们需要检讨,何种兵力结构与武器技术才是既能在这种新威胁环境下提供可恃战力,但又能够负担、且具相当存活率的?

首先,欲有效打击地平线外的共军两栖舰队,其实在原则上与传统的地泊攻击类似。也就是需尽早攻破其登陆支队之防空网,以利我方在共军释放两栖突击载具 (从而大幅增加并分散机动目标)前尽量摧毁其两栖作战母舰。因此,反制负责保护换乘区(泊地)安全的共军区域防空舰与护卫舰,将会是关键课题。除传统各型攻舰飞弹战机、增程火箭饱和攻击外,国军更需积极研究如何综合运用反辐射飞弹、无人机与电子战等手段暨战法来压制,甚至摧毁其赖以维护登陆舰队安全之区域防空能力,同时也需尽可能破坏,耗损敌支队之整体点/有限区域防空能量,以为我对其两栖舰只后续攻击创造有利条件。在战术、战法上,更应加强对所谓「任务击杀」 (Mission Kill)之重视与研究,亦即以毁损敌方棘手目标(如战力强大的区域防空舰)之关键精密感测/指管系统,以破坏、削弱或扰断其作战效能。

其次,若干现有作战构想或值得检讨商榷。陆航攻击直升机出海攻击的概念就极具争议,非但相关准则阙如、存活性堪虞,也缺乏能同时接战多目标,或适合攻击较大型目标之武器。另媒体曾报导汉光演习验证结果,显示多管火箭对打击船团目标精准度不足,军方考虑采购M777榴弹炮,但即便M777搭配现有的(GPS)精准导引砲弹,也难在地平线外接战低速活动目标!

传感器引爆武器是一种集束炸弹,主要对付地面坦克群,弹头上有双模传感器能导引弹头飞向目标。(图/翻摄自维基百科

有鉴于此,国军需认真评估新兴技术与武器概念。譬如,美军重点发展中的「网路致联武器」(Network-Enabled Weapon,简称NEW)技术,就是我们所应积极筹建的能力之一。其原理系将武器弹械之导引系统与各载台暨感测系统所构成之战术网路连接,从该网路中源源不断取得精准导引所需的目标位置或指令更新。该概念早于2004年11月下旬,在太平洋举行之Resultant Fury 联合攻舰演习成功验证并展示雏形能力,而过去十余年来进一步发展后,已推出相对紧致型「战术网路资料链」(TacNet Programmable Datalink),亦即为可装在精准导引武器上的Link-16无线网卡,让弹械得以分享战术网路所能提供之丰富资讯资源。早在10年前,就曾有专家建议国军研究相关发展,但迄今仍无具体进展。

另一种值得考虑的技术,是类似美军已在伊拉克战场实战验证的「感测引爆武器」(Sensor Fuzed Weapon,简称SFW)。该武器整合多重感测寻标系统,可自主辨识目标特性对装甲目标进行顶部攻击,非常适合飞行器(战机、无人机)投放,或用于遥攻武器(如「万剑弹」)与远程多管火箭之次弹械筹载。事实上,美军过去近10年来就曾多次建议台湾在反登陆作战中扩大采用所谓的「先进型集束弹械」,但我军方似未认真考虑。

以上两者均系精准导引武器之未来大势所趋,可提供相对廉价、精准、强韧(难以反制)的同时对多目标接战能力。对于在作战场景中,极可能需对付大量快速机动之面目标(如: 舰岸运动中之两栖突击载具等)的台湾更是意义重大。我们虽不见得有能力(或必要)自己研发相同的系统,但却务须掌握相关技术与发展脉动,并努力争取获得适合我国自卫所需之应用方案。

最后,「滨海决胜、滩岸歼敌」只是台海防卫作战分阶段想定下产物的演化最新版本,也是在预算资源紧缩下可以理解的(近海/近岸阻绝作战)思维走向。但台海战争真正的胜败,恐怕还等不到滨海或滩岸阶段就会决定了。盖我国高度仰赖对外贸易,98%能源更全靠进口,石油(能源总消耗量48%)、煤(29%)与天然气(13%)三项就占9成。其中储备较困难的石油与天然气(占全国能源需求61%)供应路径安全,恐怕才更是敌人可对我施力的关键战略脉门。

台湾每日石油消耗量约105万桶,官方石油战备存量号称高达120天,也就是大约1,719万吨!但政府战备储油量的计算,是包括了已在产地交货及在航运途中的石油,实际石油储备量,可能还远不及60日。天然气存量则更严峻。燃气占台湾总发电量36%,因国内液化天然气槽缺乏,故天然气储备量较石油更有限,夏季天然气存量甚至只有7天!一旦局势紧张或遭封锁,即便没有战损,台湾在一周后就会开始缺电,一个月后就可能因能源短缺而严重影响经济活动,甚而限制国家整体之运作(包括军事需要)。

盖能源运输所仰赖的海运交通线之保障攻防,才是台海防卫真正的「决胜点」。国军高层绝对不会不明了此点,在因应「滨海决胜」需要修订相关建军优先顺序时,也应该不至于会过度聚焦于以近海、沿岸作战为主的「海域拒止」(Sea Denial,传统译为反制海),而忽略了保障台湾周边海空,以及海上交通线安全畅通之关键制海及(至少局部)制空能力。

好文推荐

梅复兴/派里级舰军购 千金难买的划算投资

梅复兴/如何落实「重层吓阻」?

梅复兴/萨德、朝鲜半岛与台湾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梅复兴,台北出生,祖籍湘东,旅居美国。长期钻研国防,娴熟美台安全关系。曾创办并主编《 台海军情》电子期刊,现为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