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复兴/滨海决胜滩岸歼敌 突破传统钳制的新作战概念

▲「106年国防报告书」提到,国军会以「战力防护、滨海决胜、滩岸歼敌」阻敌人登岛进犯。(图/翻摄自国防部青年日报

国防部月前于「106年国防报告书」中推出「战力防护、滨海决胜、滩岸歼敌」的新作战构想,诚如如笔者之前曾概论,该构想主要针对两栖进犯场景,故对中共可能祭出之其他动武模式,仍需另备方案以为因应,但整体而言尚称可行。

其实新作战构想融合了相当程度的「非对称」思想,而所谓的「非对称作战」,旨在借由不相等(性质形式成本性能数量兵力,配合有利条件(时点、空间/地海空域、电磁、资讯等) 与战术战法,来抵消敌方优势、降低其攻势效能或拒止进占、创机获致有利战果。手段则往往采量多、价廉、分散、机动、隐匿、强固(韧)化、饱和等形式。

台湾固然因有民生建设与经济命脉需要保护,「非对称」不可能成为防卫作战主轴或在国防支出上占有很高比例,但融合此色彩的作战方式除实质战术效益外,也可迫使对手研拟对策并投注资源以为因应。这些资源的挪移,则会对敌方兵力筹建之性质、规模、速度与质量等造成排挤或限制,有助纾解我长期处于被动、穷于追赶应付中共出招威胁的压力。

相对廉价的作为若能让敌人须消耗更多资源(经费、时间、兵力、出击次数、额外配套等),方可达成相同军事政治目的,便已获致成效!「滑跳板战术」就是此逻辑下的产物。许多人批评滑跳板起飞不能替代F-35B战机,所以毫无意义。但其实F-35B也只是短场起飞并可垂直降落(STOVL),而非不要跑道;在3,000磅武器筹载、450海浬作战半径油料构型时,还是需至少180公尺跑道才能升空。这当然要比我现有传统战机所需跑道短多了:F-16A(4,000磅筹载构型时)最短起飞距离535公尺,降落距离810公尺;幻象两千最短起飞距离503公尺,降落距离610公尺。亦即,须维持800余公尺跑道堪用,才能起降这些战机。

台湾6个主要基地共10条跑道,长度均逾2,700公尺。共军欲瘫痪我战机起降,至少需同时破坏30段800余公尺的跑道。虽不需将这些跑道段全部炸毁、仅令期临界无法迅速修复,但也绝非每段命中个3、5枚飞弹便可办到。且这尚未计算战备跑道,或我拦截来袭飞弹对共军攻击效率之影响。而战机起飞距离愈短,可用跑道段就愈多,瘫痪机场所需资源也愈大。根据美军1990年的研究显示,F-16使用仰角9度滑跳板时,起跑距离(Ground Roll)可缩短逾5成。美军虽因无迫切需求并未深入实验,但其分析数据仍可供我参考。且该研究意味着,一旦「滑跳板战术」实际验证可行,即便不应用于滑行道额外增加堪用起跑段,中共所需(同性能)飞弹数量便得倍增。而为确保达成能有效瘫痪我跑道,共军之近即时战损评估(BDA)能力亦须斥资加强。

▲因应中共「第一击」将破坏台湾各重要空军基地跑道,国防部已要求发展「滑跳板战术」。(图/翻摄自x-plane.org)

饱和是「非对称作战」的重要手段,而「群涌」(Swarming)近年则被视为深具饱和攻击潜力战法。在新作战构想中,「群涌」体现于「微型匿踪飞弹突击艇」与「剑翔」反辐射无人载具等方案。然突击艇曝光后饱受批评,认为21公尺长、45吨的设计耐海性差、筹载力不足、毫无存活与作战效率。但事实定否如此呢?

可藏护于岸上掩体、战时只在岸基防空火力涵盖的沿岸作业、本身几无射频曝露的匿踪小艇,其实不易被雷逹或电侦远程侦辨,且又将装备「便携式防空飞弹」以反制武装直升机等视线内空中威胁,理论上应有相当存活率,起码也不至逊于「光六艇」。

舰艇的耐海与筹载性能主要取决于设计,不宜单就其大小吨位断论。英国广泛使用的Severn级救难艇(17公尺长、42吨)就可在5~6公尺浪高海象下执勤,除各型救难设备外,还可容纳至少28名幸存者(约2.4吨),相当于将近3枚雄二飞弹。而美国洛马公司正发展72吨级无人突击艇可装载4枚LRASM长程反舰飞弹(总重8吨,等于9枚雄二)。

比较值得探讨的是,突击艇与其他既有兵力在任务角色上有无重复? 有否更好方案?

60艘突击艇可携载120枚雄二弹,与「光六艇」队能量相同且任务重叠,并不能凸显饱和优势。若纯就此狭隘角度,逻辑似嫌不够充分。但突击艇成本甚低(每艘约一亿元Vs.光六艇当年约4亿元),每枚飞弹的载台成本及人力需求至多只有「光六」的一半,整体成本甚至还可能低于陆上机动发射车。若能将突击艇构想再精进,当更可符合新作战概念需求。

譬如,考虑不同构型改采尺寸重量较小、成本较低、可携载数量较多的精准导引武器,使每艘突击艇同价载弹量至少倍增,形成压倒性「群涌」饱和攻击压力。像中科院研发的反辐射飞弹,国际上可获得的火箭助推型精准导引炸弹或导引火箭等,都是可参考的技术方向。这可在反登陆作战不同阶段,为打击与雄二不尽相同性质/吨位/距离/档次/数量之目标(如:登陆艇、气垫船、扫猎雷舰艇、辅助兵力等)提供更适切,更合乎成本效益的手段。

▲洛克希德‧马丁发展中的无人飞弹突击艇,与我参谋本部提出的迷你飞弹突击艇类似。(图/翻摄自Navy Recognition网站)

与其全押宝在目前这个有潜力,但不乏再细致化空间的构型上,不如先试制少数原型测试并验证战术战法,待配套技术渐次妥备后再量产。且中科院正研发无人海上载具(并显已掌握无人靶船技术),若能将突击艇构想与无人海上载具以及低成本精准导引武器结合,发展成大量廉价导引武器的近岸机动发射载台来构建互补性作战分工,必为极具前瞻优势之方案。

据对国军新作战构想有深入了解的美军与咨询顾问表示,台湾现正构拟的改变包括更广泛的思维上活化。这些人士举例,台湾有意调整防空系统部署,进一步强化机场反飞弹涵盖,以加大共军飞弹瘫痪我战机起降能力之困难。若再与国军精熟的跑道快速抢修能力及其他措施配套,可显著增加共军对攻击我机场跑道所需之资源,以及规画执行上的复杂度,从而纾减共军飞弹对我跑道之威胁。同时,国军也在筹建近程防空武器加强防御雷逹站、指管中心等重要设施,搭配硬杀手段与消极防护来对抗巡航飞弹与反辐射武器。

他们欣见国军开始认真研筹美方近来一直建议的「低成本精准导引武器」(Lower-cost PGM),显示台湾愿考虑以较「可负担」形式,构建联合截击作战所需之部分精准火力,包括各种导引火箭、导引砲弹等。例如,导引火箭单价仅地狱火飞弹的1/4,更适合大量部署反制较低端目标。

国军亦将投注更多努力透过强韧化、分散、备份、隐蔽等方式,增进指挥、管制通讯系统的存活性。部分手段包括增设备用中继站台、扩大使用行动应用程式,甚至考虑在必要时藉军民系统共用等,增辟通讯渠道、频宽与可恃资讯传发方式。而新作战构想不仅在前述诸领域有所松绑,更较之前重视电子战、资讯战等软杀手段,并正规画筹建新能量。

▲国军有意调整防空系统部署,进一步强化机场反飞弹涵盖,并配合跑道快速抢修能力,以加大共军飞弹瘫痪我战机起降能力之困难度。(图/翻摄自国防部青年日报)

新作战构想似都专注在「战力保持」与「滨海战域截击」,对远程打击甚少着墨。其实国军并非不重视反制作战,而是务实认识到,鉴于大陆幅员辽阔、军事目标众多广布,以我可负担之远攻能量,不可能有效瘫痪其遂行战争之能力。然即便只是有限的反制能力,仍可藉选择性打击高价值关键目标,扰断共军作战步调、迟缓其行动、破坏调度协调,并阻滞其达成对台用兵政治军事目标。国防部指示建构符合「飞弹技术管制协定」(MTCR)限制、类似美军ATACMS的战场支援飞弹,便是此思维体现之一。

前述显示,国军正针对中共近年来大力发展,借由打击关键重心目标以瘫痪对手的战法研拟对策。美军官员与资深退将对此多表嘉许鼓励;反观国内,各界人物虽早已把中共威胁光谱都谈烂了,却罕闻因应之道。阔论问题却不思寻解决,无非让自己徒成「消息灵通的被害人」,甚而沦为助敌三战的从犯。不少论者对军方这次堪称「难得的思想相对振作」甚至酸讽抨击,俨然「乐观其败」。

国军受美方迫促,近年来「创新、非对称」喊的震天价响,但付诸实行者却几近阙如。原因在于传统作战(或美/国军准则)中没有现成的,必须自行摸索发展。然台湾政治文化不切实际的要求「零缺失」,而导致军方「不做不错」心态下无意实验试错,谈何创新突破或落实进步?

姑且不论国防部的新构想是否完整成熟,或共军会否祭出更有效的「反反制」措施,但至少首次有军方领导人肯探索新思维,针对共军威胁提出些具体尝试。单凭这不甘坐以待毙、敢于突破传统钳制的主动,就值得我们肯定支持,并鼓励督促国军持续落实、精进创新。

好文推荐

梅复兴/站稳美国安战略一隅 愈有助我开拓两岸关系

梅复兴/解放军来势汹汹 别再搞「非对称」军备了

梅复兴/万剑弹,深具战略博弈价值的反制作战能力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梅复兴,台北出生,祖籍湘东,旅居美国。长期钻研国防,娴熟美台安全关系。曾创办并主编《 台海军情》电子期刊,现为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