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未来战场无人化──打上一次的战争 必败(罗庆生)

美国海军的NGAD计划的无人机可能用于电子战或早期预警平台,若落实在F/A-18E/F与EA-18A替代战机上,前者做为舰载机骨干,倾向于有人驾驶,后者进行电子战则倾向于无人驾驶。(图/美国海军)

1940年5月10日,德军越过中立的比、荷、卢边境向法国进军,法、英联军也随即进入比利时迎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法国战役开打。

当时法国号称「欧洲陆军第一强国」。打赢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军是当时的陆军典范,拥有3,200辆战车、10,700门火砲、30万辆车,相对德军西线只有2,400辆战车、7,300门火炮和12万辆车,不仅兵、火力优势,摩托化程度也优于德军。再加上英国远征军13个师助战,各方多认为,法军赢得胜利不是问题。

但结果却是法军惨败。攻势发起后第35天德军进入巴黎,8天后签停战协议,法国投降。

为什么如此?军事学者普遍同意,那是因为法国人试图打的是一场「上一次的战争」。他们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阵地战的经验,构筑了坚强无比的马奇诺防线,将战车配属给各步兵师以巩固防卫战力。德军则将战车集中使用,成立装甲师与装甲兵团,以装甲矛头撕裂法军防线打机动战,因而长驱直入,一战成功。

另一个「打上一次战争」案例的是伊拉克。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军入侵科威特,与由美军领导的多国联军对峙。当时伊拉克军刚打完两伊战争,作战经验丰富,拥有95万大军,1.2万辆装甲车,700多架战机。

但这支二战时期工业化概念的军队,完全挡不住已经数位化美军的精准打击。经过42天的轰炸与100小时的地面作战,联军以阵亡378人的代价,彻底击溃伊拉克军,建立了当代数位战争的典范。

依据军事事务革新(RMA)的理论,当创新技术引进军队,配合组织、战术等作战概念与军事准则的调整,军事革命就出现了。新的作战方式将使战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战争典范转移,前一个典范的诸多准备就丧失意义。例如步枪出现,士兵就不再纠结哪种弓弦的威力比较大;战车的机动作战出现,就没有人再构筑马其诺防线式的巨大碉堡。

军事学者都清楚,若不能掌握下一场战争的打法,必将是输家。只是对未来的预测在未经实战检验前谁也不能确定。虽然如此,时代变迁正酝酿着战神的新面貌,愈来愈多的讯息显示,未来战争将是一场无人战争。

美、中竞相发展无人作战技术

这些讯息包括:2012年美国海军一篇描绘无人机群攻击船舰的<无人机蜂群攻击>论文、2016年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ONR)发布测试低成本无人机成群技术(LOCUST)的画面、2019年中国解放军报》一篇<无人作战如何重塑作战观>的文章、2020年10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CETC)发布48架定翼无人机同时起飞组成蜂群的视频,以及这几年不断传出美国国防先进研究计划署(DARPA)从空中发射和回收无人机X-61A小精灵(Gremlins)、美国陆军研发反制无人机蜂群攻击技术的索尔(THOR)野战系统的报导。

更进一步的讯息,则是美国海军部3月16日发布的《无人作战架构》(Unmanned Campaign Framework),这份前瞻性的文件表示美国海军将打造无人系统与有人系统组成的「混合部队」,未来舰队和陆战队航空兵力中,将分别有1/3和1/2由无人系统构成。

这些讯息描述的并不是传统由后方遥控驾驶的无人机,如MQ-9死神、RQ-4全球鹰或中国翼龙、彩虹系列等已经成熟的不对称作战武器系统,而是一种小型、大量,称之为「蜂群」(Swarm)的无人机集群攻击技术,或者是搭配战机作战的「忠诚僚机」(Loyal Wingman)无人飞行系统。这显示无人作战技术已经从发想到逐渐成熟并引进至美军与解放军中。

美、中这两个竞争大国,所以竞相研究无人作战技术,是因为这种作战型态有以下优点

第一,低成本。传统无人机如因为量少精密,价格非常昂贵,美国对台军售4架MQ-9高达6亿美元,单价比美军的F-35还高,摔一架就损失巨大。但小型蜂群无人机是以量多取胜的自杀式攻击,关键在操作的分散式系统与人工智慧(AI)等软体,机械性能与电子元件不需要太精密,再加上大量生产,单价可以压得很低。

第二,高效能。蜂群无人机虽然成本低,攻击效能却很高。我们可以想像一个蜂群攻击航空母舰的情境:数以百计甚至上千的蜂群无人机像潮水般攻来,数量太多以致防空系统为之瘫痪,这些无人机撞击的冲力虽然不至于让航母沉没,却能广泛的毁损设备与场地,使航母丧失飞机起降功能,必须退出战场

第三,零伤亡。无人作战已方也不会有伤亡,在精准攻击下,敌方伤亡也将比火砲或轰炸低。如果双方都操作无人机作为战争开始的首战序战,那么就会出现无人机大战,即便大量毁损,双方也都零伤亡。

这也就形成第四个,也是无人作战的最大优点:避免武装冲突螺旋升高。

生命是宝贵的,当代在人道主义发扬下,无论战争或其他事故,对伤亡人数的关切都超过财产损失。解放军多年来发展「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的不对称作战技术,去年9月东风-26、东风-21D各1枚试射击中南海靶船,美方已判定弹道反舰飞弹有效。但这种形式的攻击很容易造成重大伤亡,使武装冲突快速升高。

我们想像一个情境:美军1艘航母越过中国划定的红线而遭东风-21D击沉,伤亡数千。这样的损失美国绝无可能接受,必然全力反击。解放军若损失巨大,同样也会报复。如此武装冲突将螺旋升高,最后演变成全面战争或世界大战,甚至核子战争可能性都不排除。现在人类富足的生活方式,可能就回不去了。

但无人战争不同,即便损失数千架无人机或战败,零伤亡仍可接受。一个关键的例证是2019年6月,伊朗击落美国1架价值1.3亿美元的RQ-4,但因美军无伤亡,一向强硬的川普总统并没有采取军事报复,武装冲突并未升级。

这些优点,使得无人战争成为未来战争主流的可能性大增,至少在首战或序战上。

至于无人战争将以何种型态出现?《解放军报》那篇文章提供了一些观点。文章指出:未来的无人作战,不同量级、不同空间、不同功能的无人作战平台混合编组成不同的作战集群,对敌实施多个方向、多重毁伤模式突袭作战,能够快速瘫痪敌作战体系、迅速达成作战目的,达成「小而多」胜「大而少」的效果

当然,这种前导性战法的效果还有待验证,但解放军未来很可能就准备这样打仗。解放军是国军最主要的假想敌,国军有准备因应这种由多个无人机集群,实施多方向、多重毁伤模式的突袭作战吗?

国军还在准备打「上一次的战争」

相对美、中重视无人战争的发展,台湾却似乎还准备打上一次的战争。国防部3月发布2021年版的《4年期国防总检讨》(GDR),仍维持「重层吓阻」论述,以「歼敌于滩岸」为防卫作战的最后目标,对无人机几乎没有提到,更遑论无人战争。但这种诺曼第式的登陆与反登陆作战,在韩战仁川登陆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对台海防卫忧心者则提出一些新建议,例如有高阶退役将领提出「全民皆兵」的论述,不过这种「总体战」概念是一、二战时代的。某些论述则主张让台湾成为「刺猬岛」,然而台湾即便砸大钱部署1,200枚防空或反舰飞弹,在更大量的廉价无人机蜂群攻击下同样会被瘫痪。2017年,以色列即被迫以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爱国者飞弹,击落一架网路上即可购买的自杀无人机。

台湾对无人战争的忽视令人担忧。去年12月《外交家》(The Diplomat)杂志一篇「台湾军事能从双亚战争中学到什么?」的文章,即建议台湾在无人机、诱饵与灵活思维上,能吸取亚塞拜运用无人机作战的宝贵经验。但国防部门似乎并未重视,国防智库的某些报告也显示对无人机存在着落伍认知。

早期如MQ-9、RQ-4等无人机执行侦察或对地攻击任务,功能和传统战机类似,差别只是驾驶在后方遥控操作。但美军或解放军对无人战争的论述,并不是指这些传统的大型无人机,而是具有AI的小型无人机蜂群。

当代C4ISR的数位化战争,是军、兵种的联合作战,以指挥中枢为核心。核心如果被摧毁或断链(资讯)就将丧失战力,因而必须有强大的防空系统护卫,如同整个作战系统的「防护罩」。无人机集群的任务,就是瘫痪防空系统,剥除大型武器例如战舰或指挥机构的「防护罩」,任由后续的空中攻击宰割;无论是另一波的无人机、飞弹或有人战机。运用无人机作战与无人战争,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因此,国军虽研发腾云与剑翔无人机、发展无人机防御系统(UDS),但那是运用无人机作战的概念,并非无人战争。战术型的UDS能否对抗战略性蜂群攻击,还需要更多验证。不过最重要的,是缺乏对无人战争理论、战术与战法的研究,无法指导国军如何前瞻未来。

台湾国防的现况,是对传统武器如潜舰与战机投入资源太多,对前瞻性的军事或战争研究太少。未来战争如果真的是无人战争,那么依据军事史教训与RMA理论,这种战争典范的转移,将使传统武器无法在战争中发挥功效,就如同法国在二战前耗费巨资打造的马其诺防线。

未来的事虽然现在无法确定,但美军与解放军都已经投入无人系统的作战准备。国军不宜只准备打上一次的战争,投入资源在无人战争的准备上是有必要的。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