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戴维森窗口」将来临 AI战机美中大较量(罗庆生)

美国空军部长肯达尔成功试飞一架由AI控制的F-16战机,这对台海安全甚至全球的重要性都非比寻常,「戴维森窗口」(Davidson Window)是关键词。(翻摄自美国空间生命周期管理网站)

不久前美国空军部长肯达尔(Frank Kendall)成功试飞一架由AI控制的F-16战机,这对台海安全甚至全球的重要性都非比寻常。要理解它的战略意义,须从看似不相关的「戴维森窗口」(Davidson Window)谈起。

所谓「戴维森窗口」,是指2021年时任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的戴维森(Phillip Davidson)上将在国会听证会上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可能在2027年具备攻台能力。这观点就很快成为美国政界、学界与军界的共同意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军方使用的是「窗口」(Window)这词汇,而不是「时间表」,为什么?

所谓「窗口」,是「机会之窗」(A window of opportunity),指可以做某事的一个短暂时机或可能性。因此「窗口」这词汇包含着前、后两个时间概念:第一个时间点前做不到,超过第二个时间后也做不到,只有在两个时间点之间才有机会。美军使用「戴维森窗口」,意味着他们认为解放军动武的机会之窗在2027年开启,但在未来的某年将关闭。原因是什么?就耐人寻味。

美中开战 美国风险很大

从第一艘航母辽宁号服役开始,中国大陆军武就进入收割期。这几年解放军大量新型战舰、战机服役,但官兵的操作技术却尚未成熟,他们需要时间累积经验,估计要到2027年,3个航母战斗群与数百架的歼20机队才能真正形成战力。

这是美军认为中国动武的「机会之窗」在2027年开启的原因。届时解放军整体军力大幅提升,印太美军将丧失对解放军动武的吓阻力。讲直白一点,就是台海形势如果严峻到美中终必一战,美国风险很大。

虽然美国军事资产是中国数倍,无论性能与数量都遥遥领先,但平时武备是一回事,打仗是另外一回事。中国军事技术和美军差距不大,美中开战很容易像乌克兰战争一样打成拉锯战、消耗战。而只要打成消耗战,中国制造高性价比的优势就会出现。

武器平时是资产,战时是耗材,精密、昂贵的武器禁不起消耗,反不如坏了就换的廉价品好用。例如美国援助乌克兰的31辆M1A1主力战车,被俄军无人机摧毁5辆后,就从前线撤回。无人机的威力也因而受到全球瞩目。

然而俄、乌军第一线最好用的无人机,却不是军用的「柳叶刀」或「弹簧刀」等滞空弹药,而是民用的第一人称视角(FPV)穿越机。这些配备摄影镜头的4轴无人机用途广泛,吊挂炸弹后同样有高杀伤力。而且组装容易,能快速生产,价格才1、2千美金,禁得起每个月上万架的消耗,因此大受欢迎。而俄、乌军组装的FPV,零组件大都来自中国。

从战略观点,中国「产能过剩」,军武生产速度快,人口又多,适合打消耗战。相对美国则是去工业化,制造业外移,还有高达34兆美金的国债,一旦开战,会出现什么样的金融灾难难以预期。美军理解自己这个弱点,也认为中国可能利用这个弱点,推断2027年后中国有机会动武,合理。

当然,美军不会坐以待毙,正寻求阻断这趋势。认为中国动武只是短暂的机会之窗,即隐藏着美军对自己军事升级的期许,只要美军的技术优势恢复,就可以吓阻中国军事冒险,将「戴维森窗口」关闭。

美军「下一代」军武的核心将是军用AI

从2018年,美军即开始推动「下一代」(Next-Generation)概念的军事建设。包括空军的下一代空中优势计划(NGAD),海军的下一代整合动力系统(NGIPS)、下一代巡防舰、下一代飞弹驱逐舰、下一代两栖运输舰,陆军的可置换载人战斗车辆(OMFV)、未来远端突击机(FLRAA)、未来垂直起降飞机(FVL)…等等。目的不仅是让美军更新老旧的武器系统,还要把美国军事科技层次,拉高到领先中国一个世代。

因为军事技术有「代差」,才可以在战场上取得绝对优势。例如美军先进的C4ISR战场管理技术让战场透明化,在伊拉克战场就把对手打得好像明眼人打瞎子,力气再大都没用。再例如伊朗侦测不到以色列的隐形战机,F-35渗透后发射卫星导引的JDAM炸弹,想打哪里,就打哪里。现在美、中军事技术属于同个时代,如果美军能顺利跨越到下个世代,就能凭借「代差」避免打成消耗战。

美军于是砸下大钱,国防预算中的研发经费不断走高。2022财年的1120亿美元已是美军新武器技术研发和测试评估的历史新高,2023财年增加到1301亿美元,2024财年再增加到1450亿美元。这只是美军研发经费,金额就约是台湾国防预算的8倍。

不过对所谓的「下一代」,美军并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下一代」武器的标准也没有统一界定,各军种因而各自发展出许多深具创意的构想。例如陆战队的「轻型两栖舰艇」(LAW),希望在符合陆战队需求下采商规建造,且外型设计的「不像军舰」,能够混在一般商船中。陆军预定替换M2步兵战斗车的「可置换载人战斗车辆」(OMFV),其中的「可置换」概念,就是既可作为载运士兵的步兵战斗车,必要时也可作为「无人地面载具」参与战斗。

然而,客观而论,这只是当代武器系统的版本升级,并不算「下一代」军武的技术突破。跨越式突破需要技术支撑,而机械式的技术增长有其极限,例如「战略长程火砲计划」(SLRC),即因技术达不到要求而宣告停摆。这款预计射程远达1600公里的火砲原本是要设计给驻日、韩美军,让他们具有直接攻击中国本土的能力。

理想与现实的拉锯让许多武器系统迟迟难以定案,预定2032年即有成果的目标恐将延后。没错,美军原本预定关闭「戴维森窗口」的时间是2032年,但现在很少提及。

这就凸显肯达尔成功试飞由AI控制的F-16战机,为何那么重要。美军2018年启动的「下一代」武器系统研发没有理论指导,但2022年乌克兰战争爆发后的经验显示,未来战争的「无人化」样貌却很明晰。各军种在发展「无人载具」之后,利用人工智慧(AI)协助操作武器系统可能成为趋势。

这表示将AI引入武器系统或军用AI的运用,或许将成所谓「下一代」武器系统的定义。军用AI可使武器系统变身为战斗机器人,还可以协助指挥管制,大幅缩短决策时间。军用机器人的战力也高于人类操作的武器系统,例如AI驾驶的F-16,可以做出超越人类体能的高G力动作,缠斗表现优于人类驾驶的F-16。

关键是这能发挥美国制造的优势。美国以「小院高墙」封锁中国取得制造先进晶片的设备,自己则以「晶片法案」鼓励先进晶片厂在美国落地。如果成功,先进晶片制造将成为美国强项。先进晶片算力比成熟晶片强很多,意味着美国搭载先进晶片的军用AI,战力有望超越中国的同型设备,有机会形成「代差」。美国对中国打科技战,只要与军事有关实体,即列入出口管制清单,不是没有原因。

美军有没有机会关闭「戴维森窗口」,军用AI或将是美军手上王牌。合理推论,中国也在研发军用AI。虽然将武器发射钮交给AI,已引起「魔鬼终结者」的恐惧,许多人担忧AI失控的风险,美、中也正准备展开人工智慧的政府间对话,未来是否会像当年「美苏中程飞弹条约」一样达成某种限制性的协定,还不得而知,但显然不会阻止美军对军用AI的兴趣。正如肯达尔成功试飞AI控制的F-16后的讲话:「不拥有它会带来安全风险。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拥有它。」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