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唱衰大陆经济 美台有比较好?(罗庆生)
某些西方媒体包括台湾唱衰中国经济,部分评论夸大、丧失客观性,甚至沦为臆测。(示意图/shutterstock)
中国大陆第二季GDP年增6.3%,这其实已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但仍有媒体以「不如预期」形容,表示中国经济前景悲观。只不过该媒体事先未预告预期多少,等中国宣布后才讲,就未免有「后知之明」。中国3月就宣布今年经济目标为增长5%,媒体自己要估高,然后说「不如预期」,恐怕是自己问题。
事实上,基于美中竞争或者是对中国崛起的焦虑,某些西方媒体包括台湾特别喜欢登载类似评论,讲白一点,就是「唱衰中国」。部分评论夸大、丧失客观性,甚至沦为臆测。例如中国5 月青年失业率高达20.8%,但城镇失业率仅为5.2%,即有评论质疑数据造假,嘲讽中国「工作1小时及以上即算就业」的定义太夸张。
然而那却是国际调查失业率的共同标准。例如台湾行政院主计总处调查失业率,就规定只要在资料标准周内从事有酬工作,「不管工作时数多少」,都算就业。中国定义并没有错。
再如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率3月仅0.7%、4月年增0.1%、5月年增0.2%,6月年增0,即宣称中国陷入通货紧缩。然而通缩定义是CPI年增率连续两季衰退。因此客观描述应该是:中国物价有下跌趋势,未来可能陷入通缩,目前还没有。
中国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2022年占比台湾出口的38.8%,进口的20%。相比之下台湾对美出口占比15%,进口10.7%。中国大陆也是台湾的最大顺差来源地,2022年顺差金额高达1565亿美元。大陆经济荣枯与台湾息息相关,客观理解大陆经济展望有其必要,不宜一味唱衰。
客观的分析应横向比较并考虑基期效应
统计数据虽然是客观呈现,但解读时却必须横向比较,并考虑基期效应才能厘清脉络。例如中国大陆6月份以美元计算的出口较去年同期衰退12.4%,数据虽然难看,但相较台湾6月出口年减23.4%、月减 10.6%,已经连续10个月衰退;台湾经济部岂不比大陆商务部更需要着急应对?但好像也没看到官员紧张。
中国大陆、台湾,还包括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经济体,今年出口都大幅衰退,其实与基期效应有关。前两年美、欧因疫情生产停滞、宅经济发酵,大量从亚洲进口商品。2021年6月中国大陆以美元计价出口暴增32.2%,2022年6月再年增17.9%,创单月历史新高。台湾2022年6月也年增15.2%,同样创历史新高。亚洲出口暴增让航运公司收益一飞冲天,长荣海运股价涨了20倍,员工年终奖金高达45个月。
去年基期高,今年衰退合理。正如疯狂派对结束,总要回归正常。这当然对经济增长有影响,但不宜迳行解读为经济滑坡。
同样的道理,中国GDP第2季年增6.3%,虽然漂亮,但仍有基期效应。去年中国因为疫情封城,经济停滞,第二季GDP年增仅0.4%。今年恢复正常,数据好看合理,但也不宜迳行解读为经济已大幅翻转向上。
那么中国经济展望到底如何?关键是消费。那是内循环的主要引擎。
今年中国CPI年增率趋近于0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生产过剩,另一个是消费不足。这两个问题其实前两年就已经有了,只是因为出口畅旺抵销掉。今年出口恢复正常,生产过剩问题才凸显,原本只是批发商削价求售,之后零售商也开始内卷,CPI年增率才一路走低。
中国端节连假国内旅游收入仅为2019年疫情前同期的94.9%,是个值得参考的数据。这表示消费力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无助于解决生产过剩。但这不是因为中国人没钱,而是赚了钱存起来或还贷款。去年中国大陆住户存款暴增17.84兆人民币,今年第一季再增加9.9兆。如何让人民更愿意掏腰包花钱,是大陆当局要伤脑筋的事。之前「打奢」讲了很多年,现在要转向改为「鼓励消费」,需要时间。不过价格下跌本身就会促进消费,因此不必太悲观。
城投债与房地产下跌的影响被夸大
至于部分媒体关注的城投债与房价下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没想像那么大。城投债与地方政府挂勾,本质上算公共债务。中国公共债务虽然可能有隐藏的部分,但整体而言并没有日本与美国那么高。今年第一季日本国债占GDP比例高达264%,美国119%,中国政府杠杆率则为50.5%。中国大陆的财政纪律还是比较好的。
依据「现代货币理论」,能发行主权货币的国家不会倒债,因为可以印钞票还债,「财政赤字是迷思」。当然这理论有很大争议,是否适用于中国谁也不敢肯定。但如果美国与日本都债多不愁,只担心「举债上限」限制不能继续发债,而不担心发债太多影响本币信用;相较中国手上有全球第一,超过3兆美金的外汇存底,每年仍以数千亿美金的经常帐顺差持续累积。老实说,担心中国公共债务或资金外移,有点搞错方向。
房地产下跌影响同样被夸大。中国房市如果要像日本一样拖垮经济,必须是长达20年的持续下跌。但那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房价长期下跌的特例。中国政府工具箱中有一堆调节房价的工具,拉擡房价不是能不能,而是要不要的问题。目前看来,中国大陆只想减缓跌势,消除房价下跌的负面影响,例如「保交楼」,并无意拉擡房价。
为什么?将心比心,可以从台湾内政部次长花敬群的谈话来理解。花次长谈台湾的打房要软着陆,房价由涨转跌,有机会走向20年前的「甜蜜点」。他指的是1993年到2002年间,台北市一度跌2至3成,台北市以外地区下跌5成。能不能达成是另外一回事,但这打房的期望,让年轻人也能买得起房子,难道不也是大陆当局的期望吗?
事实上,虽然投资客将囤房赔本杀出,但房价下跌多在2、3、4线城市,北京、上海并未下跌,甚至仍有抢房现象。今年5月,上海「云锦东方3期」开盘,居然吸引上千人排队认购。那批房子最低总价超过2400万人民币,也就是超过1亿台币。在烈日下排队的,各个都是亿万富豪。用「崩盘」描绘中国房地产市场,或富豪纷纷逃离中国,夸大了些。
那中国经济真的没有问题吗?有。相较其他经济体,中国经济另外还要面对一个大挑战,那就是美国发动的地缘政治竞争。在「去风险」概念下,美国正引导供应链离开中国,大陆因而丧失美国第一进口国的地位,被墨西哥和加拿大超越。美国还继续引导企业到日本或印度,如果成为长期趋势,中国产业就有「被空洞化」的可能。中国正在「一带一路」国家开发新的出口市场应战。但这个「带路红利」,能否弥补失去的美国市场,需要观察。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执行长、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