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婆媳问题这样解 「划清界线」不背孝顺枷锁!小家庭优先 

美国家庭也会有婆媳问题。(图/CFP)

作者:Dr. Phoebe

摘自:时报出版《美国女子学:#冻卵 #MeToo #疯狂的矽谷妈妈

●精选书摘

「妳在公婆面前,千万不能吃那么快!」虎妈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扫光眼前的食物,斩钉截铁的告诉我。这不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从我有记忆以来,虎妈总是千叮咛万嘱咐一百件事,告诫我在娘家母亲面前这样没关系,但在未来的婆婆面前,万万不可。

「不然,她会认为我没把妳教好。」虎妈的担心,从我的吃饭速度、餐桌礼仪到言谈举止,仿佛所有生活中的小细节,都代表着我的家庭背景、出身家教。当时的我其实很困惑,明明要吃多快多慢是我自己的决定,跟娘家到底有啥关系?

于是,当我和C顺利交往不到一个月,他父母约我吃饭时,我紧张透顶!整个早上频频跑厕所。吃饭时,所有食物我都只吃一半,连笑都不敢太大声,和我平日整盘扫光并拍桌大笑的形象有非常大的出入。C大惑不解,今天女朋友怎么特别反常?于是我向他解释,我怕自己的食量和大剌剌的姿态会吓到他爸妈,会觉得我是个没教养的女孩子!

「拜托!这什么逻辑?妳就正常做自己就好了!我们家除了我妈,吃得都比妳还快还多,笑得比妳更大声,请放心的做自己!」

美国以小家庭为核心,夫妻是第一顺位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婆媳问题就算搬到主张男女平权美利坚共和国,也一样存在,而且还荣登夫妻最常吵架原因的前五名。不幸的是,根据婚姻心理咨商师约翰.高特曼(John Gottman)四十年来的临床经验,看过近三千对夫妻,发现有将近七成的夫妻,就算闹到天翻地覆,婆媳问题最后大都无解。

圣经说,男人女人必须和父母分离,与妻子连为一体。因此在美国,婚后往往会以夫妻和子女所成立的核心家庭为主要单位,也是俗称的小家庭。美国人在做人生重大决定(不论是工作、学区买房等)时,会以对小家庭的责任优先考量,其次才考虑小家庭之外的人,包括公婆、岳父母爷爷奶奶、叔叔婶婶,或其他三百七十九位亲戚。

▲美国以对小家庭的责任为优先考量。(图/CFP)

这样的家庭定位和亚洲社会有非常大的落差。在台湾,许多夫妻是带着一个家族的期许和资源共结连理,因此做决定时,自然也必须以家族为优先考量。夫家的需求会因着孝道和长辈地位,被摆在媳妇之上。连照顾夫家其他成员的需求,往往也归在媳妇的责任中,甚至有许多台湾媳妇做牛做马几十年之久,也被视为理所当然,好的话则偶尔「打赏」,坏的话可能连句谢谢都听不到。但我认为,这个约定俗成的观念最糟糕之处在于,无论媳妇做得再多再棒,或多或少还是常被当作外人。

乍看之下,美国的小家庭观念对夫妻俩有较好的保障。大部分美国夫妻和大家族见面,几乎都在逢年过节,其他时间就各过各的生活,井水不犯河水。婆媳之间像久久见一次面的朋友,有温和却也疏离的界线。但这不代表美国女人没有婆媳问题,相反的,根据剑桥心理学家泰莉.艾普特(Terri Apter)的调查,有三分之二的媳妇认为婆婆会嫉妒儿子对媳妇的感情小则对媳妇感到不悦,大则对媳妇万分苛刻。只能说,女人竞争的心态无国界,只要觉得儿子被抢走,再多保护也无法避免婆婆的不安全感出来作祟。

不过,美国的小家庭机制近年来不断被打破,一方面美国这个文化熔炉有着多而又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新移民,也将故乡对家族的责任和负担这类传统价值一并带来美国实行。从墨西哥移民到洛杉矶的荷西告诉我,对他们来说,大家族的重要远胜于小家庭的需求;来自印度的阿施说,他并不特别向往谈恋爱的感觉,反而很放心的交由父母为他安排婚姻的另一半;嫁给韩国夫君小咪告诉我,她在职场上虽然光鲜亮丽,专业受人尊重,但在婆婆面前,却得无条件当个唯唯诺诺的小媳妇

家人间画下界线,相处更自在

小杰医师是个小留学生,高中时移民来美,是谦谦君子一枚,和小杰聊个两三句,就能看出他脸上写了个「乖」字,人品相貌各方面条件都不差,带回家给长辈看还特别讨喜。小杰已年过四十,学贷全都还完,也靠自己的能力买了房子。原本我不懂这样乖顺听话会赚钱的男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结婚?直到身为同事相处久了,我才明白。

▲家人间画下舒服的界线,相处就能更自在。(图/CFP)

先别讨论妈宝了,每次和小杰攀谈,我都有种时代交错感,小杰明明和我岁数相当,价值观却仿佛停滞在父母的年代。小杰每天下班回家都要陪爸妈吃饭,妈妈也每天替小杰带爱心便当。小杰买下的那栋房子距离爸妈家只有五分钟车程,只要爸妈一召唤,他绝对放下一切奉陪,于是大多数的周末,小杰都会陪爸妈买菜、带爸妈出国旅游。

乍看之下没啥不好,但问起小杰没打算交个女朋友吗?小杰说,父母当初移民就是为了要栽培他,经历许多辛苦,因此他和家人感情十分紧密。可惜大部分的女孩都和他的家人处不好,毕竟他重视照顾家人的责任,但女方不一定能接受,父母也经常不满意女方,感情往往就不了了之。

像小杰这样的男生在亚洲社会中不少见,简单一句,就是对原生家庭从来不知道如何说不、也不被鼓励说不,到最后就更难成为家庭以外的独立个体。但在美国文化,个人主义至上,非常讲求「尊重界线」,无论是亲人、伴侣、朋友、同事,总有一条既定的界线。

「界线」在中文里往往带有一些负面意味,仿佛必须和某个带有敌意的人保持距离,但对于美国人而言,画下「界线」的用意并非把人排除在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而是透过正确的界线,让双方都能保有健康的自我,进而拥有良好的关系。更能因为界线的存在,帮助一个独立的个体成长,为自己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我的ABC友人小菲就说,她宁可自己多存一些钱,晚一点再买房,也不想接受父母帮助。「拿人嘴软,出钱的最大,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一旦接受了他们的帮助,就必须买一间父母也认可的房子,但我不想要他们干涉我的生活。」

▲婆媳努力的成为彼此最敬重的朋友和家人。(图/CFP)

与婆婆成为相互敬重的家人

根据我个人不客观的观察,若想知道夫妻间谁比较强势,看他们住的离谁的父母比较近便知晓。美国社会的婚姻里没有嫁娶观念,想当然耳,我身边的夫妻大都住在娘家附近,往来也比婆家更频繁。在社群网站常看到带家人去旅行的,通常都是女生拉着丈夫和娘家人出去玩,鲜少看到带着公婆去旅行的画面。

不过面对这亘古以来便存在的婆媳关系时,翻开台湾媒体探讨有关婆媳问题的文章,大都着重于帮助媳妇看开配合,或是用各种小心机、小巧思讨好婆婆,成为令夫家满意的媳妇。反观美国,聊到婆媳问题,大多会教妳如何和公婆画分界线,捍卫自己的权利,拉拢老公在同一阵线上,让大家都能在对的界线里生活,保持理性友好的关系。美国文化看待婆媳关系,终极目标不是让媳妇被夫家接受,而是儿子和媳妇能在公婆面前正正当当的拥有独立空间,保有自己在公婆面前的地位。

C的那一句要我「做自己」的话还言犹在耳,转眼间我们已结婚超过九年。到现在,我依然打死也不会在婆婆面前抠脚挖鼻的做自己。那些在饭前一直跑去厨房偷吃菜、无过滤的把心头不爽快的事吐个痛快,或是回家就瘫在沙发上耍废这类事情,我就只敢在娘家虎妈面前做。不过至少在婆婆面前,我可以放心的把她做的每餐饭都吃好吃满当作捧场,想笑时也可以放心大笑不用遮嘴巴,虽然说不上是最好的朋友,也或许永远不会亲如真正的母女,但因为我们都爱着C,所以努力的成为彼此最敬重的朋友和家人。

对我来说,这就非常足够了。

★本文经时报出版授权,摘自《美国女子学:#冻卵 #MeToo #疯狂的矽谷妈妈:看美国女人如何破关打怪,为不完美的自己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