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產生有3條件 王必勝:考慮改名避污名食材

卫福部次长王必胜指出,米酵菌酸产生有3大条件,过往案例也少,将与专家讨论是否改名,以免污名化米制品。联合报系资料照

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为国内首次验出米酵菌酸,强烈毒性引发民众恐慌。卫福部次长王必胜指出,其产生有3大条件,过往案例也少,将与专家讨论是否改名,以免污名化米制品。

卫生福利部今天公布,截至上午10时,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累计通报31人,其中2人死亡、5人住加护病房、3人住一般病房、21人返家休养。台北市信义店含轻症病例累计14人验出米酵菌酸阳性,饶河店2个案皆为阴性。

王必胜今天接受广播节目「POP撞新闻」采访,以饶河店病例没有验出米酵菌酸,其中1人食用的是咖哩仁当而非粿条,且临床症状也与其他人不同、肝指数较正常等3大证据指出,事件是在信义区百货店,于3月19日到24日间的特定时空发生,没有外扩迹象。

近期民众开始担心很多其他食物会不会也有问题,王必胜表示,米酵菌酸要产生有3大条件,因此过往案例也非常少,民众不用过度恐慌。

米酵菌酸产生有3大条件,王必胜说明,首先要有唐菖蒲伯克氏菌的特定亚种,此菌过往在台湾没有纪录,虽然产生的毒素很强,但也不是强势细菌;第2,此菌多是污染淀粉、椰子类;第3,是要在温度摄氏22到33度的中性环境,食物有轻微发酵情况下,才会产生。

「米酵菌酸」的名称让不少民众担心,米食是否也会产生此毒,部分餐厅更直接停售米粉等米制品。

王必胜说,米酵菌酸是中国等地使用的名称,为避免污名化国内常用主要食材、造成民众误会,预计本周将举行专家会议,讨论是否改从英文BongkrekicAcid音译叫「邦克拉克酸」,改名为「椰黍菌酸」也获讨论,但也担心椰子、玉米等食材受影响;并将讨论因应唐菖蒲伯克氏菌的食材保存原则等作法。

台湾科技媒体中心亦邀请国内专家就此次事件解析并发布媒体资讯。中兴大学生物科技学研究所教授孟孟孝指出,米酵菌酸可能出现在许多发酵制程不良(多为家庭自制产品)、盐浓度低、油脂量高、食品保存条件不佳的食品中。

孟孟孝指出,低温、高浓度食盐、和醋酸能抑制毒素产生;台湾家庭自己烹调的米饭、米粉等被污染的机率极低,家中米食料理如果存放冰箱,1、2天内即食,不须过度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