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產生得滿足「3點」王必勝:避汙名化將討論改名
台北远东百货A13「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5人加护病房治疗中。王必胜表示,米酵菌酸的产生需满足3条件,包括特别细菌、温度环境与介质。本报资料照片
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目前检出米酵菌酸,为国内首度验出,累计已有31例通报个案。卫福部次长王必胜表示,米酵菌酸的产生需满足3条件,包括特别细菌、温度环境与介质,目前已完成远东百货A13宝林茶室内的环境采检,最快两周有答案;同时,为避免污名化米制品,将召开专家会议讨论替米酵菌酸改名。
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卫福部31日下午公布,截至傍晚5时30分,累计通报31人,其中2人死亡、5人住加护病房、3人住一般病房、21人返家休养。
王必胜今接受电台节目「POP撞新闻」主持人黄𬀩瀚专访时表示,米酵菌酸的产生有3项重要条件,第一是唐菖蒲伯克氏菌,是相当特别的细菌,且要特定亚种,在中国大陆、东南亚、非洲都有少数案例,属土壤内的细菌,虽非顽强细菌,但毒素却强。
第二则是介质,细菌得污染在甚么东西上面才会产生毒素,一般是淀粉类、椰子等;第三为温度环境,需于22至33度的中性环境中,且食物本身有发酵情形。王必胜说,要满足以上3条件才会产生米酵菌酸,因此这样的案例非常稀少。
目前锁定粿条为最大米酵菌酸可能来源。王必胜说,粿条有纯米制作的,但本次的供应商是一些些米,加上玉米淀粉、番薯粉制成,而玉米淀粉就是最容易增生的毒素介质。
王必胜指出,宝林茶室中的淀粉、高温环境目前吻合;而唐菖蒲伯克氏菌在台湾很少见,因此不排除是国际通联频繁下「人为带进来的」。目前已对宝林茶室厨房等处进行环境采样,后续进行细菌培养,确认是否能够培养出唐菖蒲伯克氏菌,最快2周时间有结果。
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人心惶惶,民众纷纷避开米制品,甚至有商家停售米类产品。王必胜专访后接受媒体联访时表示,本周预计举行专家会议,讨论米酵菌酸更名,改采音译,如「邦克拉克酸」、「波克拉克酸」或「椰蜀菌酸」,但名称中若有椰、蜀,椰子、玉米也恐受影响,希望用避免污名化、避开常用主要食材的方式命名;此外,会议也将讨论唐菖蒲伯克氏菌与其因应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