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与米无关 农业部:国产米安心吃

受到宝林茶室疑似食物中毒风波影响,北市信义区远百A13美食街昨用餐人数相当稀少。(罗永铭摄)

宝林茶室食安事件后,多个县市政府禁止疑似产生「米酵菌酸」的粿条至校园营养午餐中,也引发民众人心惶惶,甚至对米制品产生忧虑,农业部指出,米酵菌酸仅为Bongkrekic Acid中译名,与米并无直接相关,并强调台湾未曾有危害农作物的纪录。但学者仍呼吁,一定要溯源,才能评估是否可以控制其扩散,并减低进入台湾植物生态的风险。

农业部代理部长陈骏季30日受访时表示,经农试所土壤专家了解,唐苍蒲伯克氏菌共有4个亚种,仅有椰毒病原型会产生米酵菌酸,长期观察台湾土壤并未发现该亚种,代表我国农产品相对安全,呼吁消费者可以安心食用国产食材。

农业部提及,米酵菌酸是中译名,其名称与「米」并无直接相关,国内每年稻米产量约140万公吨,收获后会经过烘干、碾制、包装等步骤,到食米过程都没有经过发酵的步骤,且市售食米多数于收获后半年内售罄,受到污染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至于各县市禁止营养午餐使用粿条料理一事,是否会影响粮价?陈骏季强调,会密切监控,而粿条等产品可能还会使用其他如玉米淀粉等进口产品加工制成,尊重各县市政府及餐盒公会决定,政府会尽快厘清。

中华民国餐盒食品商业同业公会全联会理事长陈明信则认为,禁止粿条等米制品,对营养午餐影响应该不大,原本该类型产品就不会经常性供应。但他也说,任何食材都有风险,呼吁业者应做到源头采购管理、验收,及库房的温湿度控管,食材才能维持安全。

对农业部的说法,中研院生医所兼任研究员何美乡认为,首个死亡病例的血液中,既然找到米酵菌酸,一定要溯源,找到产生此毒素的菌,藏在厨房里的哪个食材中,唯有找到才能追寻食物的源头,并评估是否可以控制其扩散,并减低此病原体进入台湾植物生态的风险。

何美乡提醒,历经疫情阶段,台湾已训练出大量且专业有素的防疫医师与疫调人员,因此呼吁农业部等中央单位,在调查上,不能留给台北市政府卫生局人员单独操作,「不能丢给地方自治」,应全力投入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