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哪來 衛福部查玉米澱粉

卫福部次长王必胜。记者许正宏/摄影

卫福部调查宝林茶室食安事件,锁定粿条为米酵菌酸可能来源;虽然台湾传统粿条系纯米制作,但这次供应商制作东南亚风味粿条,除纯米还添加玉米淀粉、番薯粉,其中玉米淀粉是最易增生的毒素介质。中研院院士牟中原在脸书也提出类似论点,台湾人吃粿粉、粄条几百年没出过问题,原因在于水煮或蒸的相对安全,但马来西亚炒粿条偏油,炒了后久放就招来酵菌。

卫福部次长王必胜指出,产生米酵菌酸需符合三大要件,首先需有唐菖蒲伯克氏菌,且是中国大陆、东南亚、非洲等曾出现少数案例的特定亚种,这是土壤内的细菌,虽非顽强细菌,但毒素却强;第二是介质,细菌必须附着在淀粉类、椰子上;第三为适合的温度环境,廿二至卅三度的中性环境,且在食物轻微发酵情况下。满足三大条件才可能产生米酵菌酸,因此案例稀少。

王必胜说,为厘清米酵菌酸来源,已对宝林茶室厨房等处进行环境采样,进一步确认是否能培养出唐菖蒲伯克氏菌,最快二周有结果。

另外,牟中原透过脸书表示,十九世纪印尼爆发「椰子天贝」中毒事件就是bongkrekic acid(米酵菌酸BA)造成,死了很多人;富含油的玉米饼也曾在中国东北引爆大规模中毒事件,同样造成许多人死亡。

同样是粿条,为何台湾就没有出过问题?牟中原分析,台湾传统粿条系以水煮或蒸的,没有什么油,很安全。马来西亚炒粿条时不会加水,且放入特制黑酱油,内含香茅等香料,酱油浓度较黑,制作时大火热锅,利用锅气炒粿条,如果炒粿条已放了很久,就可能招来酵菌。

牟中原指出,米酵菌酸其实是好菌,存于椰子肉,可抵抗真菌感染,避免内部腐烂。真菌为最早演化出来、存有粒线体的生物,此时米酵菌产出大量米酵菌酸攻击真菌的粒线体,一旦人类吃进腹中,米酵菌酸就更勇了,因为人体每一个细胞都有粒线体。

部分专家推论,米酵菌酸毒素可能来自中国大陆,且已落地生根。卫福部长薛瑞元昨于立院表示,病毒飘洋过海不太可能,除了标准品外,通常不会刻意添加在食材中,但也不排除在国际通联频繁下「人为带进来的」。

针对这起事件导致市售米制品乏人问津。王必胜表示,将于本周召开专家会议,拟定帮米酵菌酸改名,改采音译如「邦克拉克酸」、「波克拉克酸」或「椰蜀菌酸」,借此避免污名化,减少消费者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