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易在椰子、玉米中繁殖!「这环境」下大量产生

「宝林茶室」案检验结果出炉,为台湾首起米酵菌酸中毒事件。(资料照片)

截至今日下午,「宝林茶室」通报的食物中毒个案共累计18人,其中2人死亡、5人在加护病房、1人在一般病房、10人已返家休养。(卫福部提供/林周义台北传真)

「宝林茶室」案检验结果出炉,为台湾首起米酵菌酸中毒事件。食药署指出,米酵菌酸易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繁殖,特别是椰子和玉米,在22~23度、中性pH值中迅速增值,不会因洗涤或烹饪而被破坏。包括印尼、莫三比克、中国大陆都曾出现中毒事件。

卫福部公布,截至今日下午,「宝林茶室」通报的食物中毒个案共累计18人,其中2人死亡、5人在加护病房、1人在一般病房、10人已返家休养。食药署长吴秀梅指出,米酵菌酸是一种罕见毒素,由唐苍蒲伯克氏菌产生,易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繁殖,特别是椰子和玉米。

1895年,印尼首次爆出与米酵菌酸中毒相关的死亡事件,原因出在民众食用了tempebongkrek(发酵椰子浆制成的传统食品);2015年,莫三比克有民众因饮用栗酒(酵玉米粉饮料),导致中毒;2020年,中国大陆也出现民众食用酸汤子(玉米发酵食品)而中毒的事件。

食药署提醒,在摄氏温度22至33度和中性pH值的环境中,米酵菌酸会迅增殖,不会因洗涤或烹饪而被破坏。民众若食用含米酵菌酸的食品,会影响肝脏、肾脏,引起精神不振、头晕、嗜睡、腹痛、呕吐等症状,严重时,更可能会危及生命。因此,民众切勿食用长期存放于不当环境的淀粉发酵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