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不必要恐慌…米酵菌酸 專家建議改譯邦克列酸
「米酵菌酸」让许多消费者闻米色变,为此,卫福部次长王必胜(右)昨宣布,经过第二次专家会议讨论,决议改名为「邦克列酸」。记者邱德祥/摄影
宝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引起国人关注,「米酵菌酸」毒性之强,让不少人闻「米」色变。卫福部昨天上午举行第二次专家会议,决议将「米酵菌酸」改采音译,命名为「邦克列酸」,次长王必胜表示,国内使用米作为成分的食品众多,而「米酵菌酸」翻译不是很到位,不少民众望文生义,引起不必要的恐慌,确有改名之必要。
专家会议邀集食品、毒理、微生物等专家,及卫福部食药署与疾管署、农业部农粮署及农试所、环境部化学署、台北市卫生局长陈彦元、新北市卫生局长陈润秋、台大副校长张上淳等。会议自昨上午十一时至下午约一时结束,历时近二个小时。
王必胜指出,所有与会专家均同意更改「米酵菌酸」,部分专家建议采用「椰蜀菌酸」,但名称中有「椰、蜀」,恐让椰子、玉米受到影响;最后决议以细菌、化学品音译等命名方式,避开常用主要食材方式命名,以减少污名化;再者,将透过行政程序,通知教育部未来中英对照辞典均采用「邦克列酸」。
「这是不幸事件,希望以此获得宝贵的经验。」王必胜表示,「米酵菌酸(新译邦克列酸)」还找不到解毒剂,且洗肾也很难洗出毒素,目前「血浆置换术」仍是最好的治疗方式,请临床医师多参考使用;目前已有标准品,检验量能也没有问题,希望多进行检验,搜集临床资料、数据,以提高治疗效果。
依农业部及食品工业研究所提供的资讯,产生「邦克列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相关资料很少且不明确,会中建议食药署与食品工业研究所、农业部,后续将对该细菌展开研究和调查,包括在台湾自然生态及食品的分布状况及特性。
台北市卫生局长陈彦元于会后接受媒体联访表示,建议中央将「邦克列酸」纳入常规毒物检验,希望中央邀集专家学者讨论,寻求共识,建立相关标准、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