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99台湾久久-从西螺帮到成渊帮羽球飞跃 开启黄金岁月
全神贯注 ▲原籍印尼的陈锋曾代表中华队立下汗马功劳。 (本报资料照片)
羽球之父▲台西羽球夏令营请来国手级的教练指导小朋友,为羽球运动扎根。(本报资料照片/郭良杰摄)
羽球之父 ▲羽球先师张祯的铜像1998年正式竖立。(本报资料照片)
▲郑韶婕在雅典奥运打进女单八强,是我国羽球运动的里程碑。图为郑韶婕在2009年全大运女单冠军战出赛场景。(本报资料照片/季志翔摄)
一张球网、一颗小球、两支球拍加上简易场地,就可以让男女老少玩得不亦乐乎,这就是羽球运动精髓所在。郑韶婕在二○○四年雅典奥运打进女单八强,「黄金女双」简毓瑾、程文欣曾高居世界第一,「黄金男双」李胜木、方介民最近冲到世界第七,都是羽球界的台湾之光,也让更多年轻好手兴起「有为者亦若是」的希望。
羽球运动传入台湾将近一甲子,最早只是印尼、马来西亚侨生之间的休闲活动,但由于规则简单,场地方便,因此逐渐在民间普及。早期代表台湾对外参赛的国手,则几乎为归国侨生或华侨身份,本土选手约只占二十%。例如第一代国手为施锦标(菲律宾)、梁庆玉(越南)、卢文辉(印尼)等;第二代有林琼治(曾担任中华羽协秘书长、马来西亚)、黄良思(马来西亚)、黄远麟(印尼)等;第三代为林宗贵(印尼)、吴清雄、倪清福(马来西亚)等。
早年装备简陋 不服输
「当时大环境相当困苦,出国比赛只有一双鞋子、一条裤子、两件衣服与一支球拍,不过,我们没有怨言,反而以身为国手为荣。」在一九六六年第五届曼谷亚运,拿下男子团体铜牌的林琼治,见证台湾羽球兴衰。
一九六七年林琼治在洗澡时因漏电导致双手严重受伤,躺在医院长达两个月,但他不服输,隔年还拿下全国双打冠军、单打亚军,两年后才提前退役。林琼治表示,一名好的羽球选手不但要有天分,更要后天努力,两者缺一不可。他见过最有天分的球员是刘汉嘉,曾击败过英国冠军,也和丹麦球王打平过,可惜企图心不足,最终只能当教练。
张祯 台湾羽球之父
艺人张晨光的祖父张祯,可说是「台湾羽球之父」,他在西螺国中任教时培育出无数好手,北京奥运中华队教练程峻彦即受教于张桢,至于黄建通、钟佳珍、甘荣益、林学信与李谋周都是他的门徒,早期西螺国中堪称羽球国手摇篮。
一九七七年中国进入IBF国际羽球总会,我国被迫退出,为维护会员国权利,我方遂于英国提出告诉,两年后终于恢复会籍,且正式更名为中华民国羽球协会,同年举办国际名人邀请赛。
「西螺帮」称霸国内羽坛十五年后,一九八九年起逐渐式微,北部成渊国中成为新兴霸主,灵魂人物则是游阿万。举凡二○○五年世锦赛女单铜牌郑韶婕、「黄金女双」程文欣、一九九六年亚特兰大奥运国手郑淑仁、世青赛男双亚军黄世忠及合库教练李维仁等,都是游阿万的得意门生。
「游老师的人生信念很简单,凡事都要尽力,没有状元老师,只有状元学生。老师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身作则,有时候快撑不下去,但看到老师陪在身边,只好咬牙苦撑下去,就因为有这扎实训练,才让我们得以有现在的成就」。游阿万已于二○○八年过世,李维仁对恩师则有无限怀念。
台湾羽球目前进入四大球团分庭抗礼时代,成立最早的是土银与台电,紧接着是合库,亚柏是最近两年才成立,四个球团囊括了所有高手,李谋周、李松远、林伟翔、黄世忠、简佑旬是土银的代表性人物;陈锋、刘恩宏与李维仁则曾是台电的主力战将。
打羽球的人都知道,前冲、后退、左移、右横是基本步伐,随着每次拍起拍落,小白球满天飞舞,惊叹、喝采、雀跃声声入耳,交织成绚烂的一局局比赛。每支羽球拍烙下的汗痕,代表背后付出的无数努力,也为这项全民运动留下难忘印记。